将军威武 - 第98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说更新一万就更新一万2.0
    么么扎~抱起小天使们跑圈圈(我的小天使一定都是腰细腿长怎也吃不胖的小姐姐……咳,要是有小哥哥,一定是勃大♂精深的那种)中华文化还真是博大精深呢~
    -----------------------
    月初了,树苗快要被夏日的烈阳烤干了,求灌满~看在我这么勤奋奋的份儿上~
    您完成了日常卖惨(1/1)
    ---------------------
    ps.江小俊要回去怼天怼地了,下面请您欣赏《小白菜》的逆袭(不)
    ----------------------------
    感谢:
    第75章 将军威武075
    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乾康八年十月十五日, 下元节,相传水官今日会下降人间, 校戒罪福、**解难。对锦朝百姓来说, 乾康八年无疑是最多灾多难也最需解厄的一年。
    所以向来不如上元节热闹的下元节, 今年也被百姓别样用心地操办起来。
    不过热闹都是留给闲人的, 真正忙碌在战场上厮杀的将士们,是没有心思理会今日是上元节、中元节还是下元节的。
    若非上官尘记着给他们加了顿肉, 身处于深蓝色天空下、广袤绿野中的他们, 只想着快些结束这场无休止的战斗, 好赶在除夕来临之际,能够回家同亲人团聚。
    借着夜色, 以及叶问夏不遗余力的掩护。
    征虏西路军主力终于成功翻越了定远山,来到了云台山口、趋近四海冶府。
    从阿鲁浑那边传来消息,说图门公主最后的决断似乎是东西两路都不想放弃。她的亲信尽数驻扎在言城, 公主只能派翟王中的中立派驰援神坛。
    并且,命四海冶府守将伯颜阿鲁浑带兵前往迎恩堡增援。
    既然亲信重兵并无调动之意, 那么岭北瓦岗寨一带、诚王的中军还是难以突破。
    军帐中的火塘旁, 木炭在铁盆子里“扑扑”作响,桌上点着的灯忽明忽暗, 江俊裹着雪白厚重的狐裘, 窝在沙盘后的椅子里, 手指漫不经心地敲着沙盘上的一张薄纸。
    薄薄的信笺上,详述了京城局势、后宫秘闻、以及最近朝中发生的大事儿。
    隔着明暗摇曳着的灯火,江俊眯起眼来扫了一眼面前沙盘上插|着的各色小旗子——迎恩堡、定远山、云台山口, 然后是四海冶府。
    代表乌兰沙漠的黄色散沙,被红色的小旗子尽数围拢,虽然西路军加在一起只有十五万人,但江俊嘴角那抹怡然自得的笑意至始至终都没有消散。
    “少爷,我们已经在这里等了三五天了,您和段军师到底在等什么?”
    无烟端着一盏新的灯走进来,看见江俊看着沙盘莫名其妙地笑,他无奈地摇摇头,替江俊换了一盏亮的灯。
    之后,无烟吹吸前一盏灯抱在怀中,噘着嘴看向江俊:
    “将士们都在外头犯嘀咕呢,您们这么等下去也不怕军心生变?”
    “呵——”江俊站起身来,随手就将手中的信笺丢进了火塘,然后拿起了旁边小案上的茶水来轻啜了一口:“我们在等一个合适的时机,只是上官尘他也确实需要站出来说点什么、稳固军心就是。”
    “叶……叶将军,不是已经对迎恩堡开战了么?我们也平安来到了四海冶府附近没被纳哈萨发现,若说要停兵整顿的话,我们不是已经在这里等了三天了吗?”
    “傻小子。”
    江俊被无烟的话给逗乐了,他心情好,便难得地拽过无烟来、指着沙盘问道:“你看这四海冶府之后百里,是什么地方?”
    无烟皱眉,看着那连片的绿色草场,懵懂地摇头。
    “这里,”江俊顺手插了一杆代表戎狄的蓝色小旗子在那个有山有水的地方,笑道:“这是戎狄的神坛,大概是个跟我们皇城中堕星坛差不多的地方。”
    “堕星坛?”
    “嗯……”江俊抿着嘴想了一会儿,“也不能完全这么说,应该说,也和祭龙山有差不多的意思——那里是大戎兴起之地、有个珍贵的祭祀场。”
    无烟张大了眼睛,还是不太明白。
    “就好像我们的皇帝登基要东郊祀天一样,大戎国的国君信奉大巫。而大巫则相信他们的神明会在这个神坛下降。”
    “所以每一届的大巫,都是从这个神坛走出来的。若无他们信奉神明的祝福,那大巫可能会遭到诅咒,而被侍奉大戎国主的统治则必不能持久。”
    锦朝的最高统治者是皇帝,而大戎的最高统治者、很显然是国主和大巫。
    而且有的时候,大巫的话往往比国主的政令更具有效力。
    “少爷,难道你是想……一举占领大戎的……神坛么?”无烟愣了愣,“神坛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必定有重兵把守,我们才区区十五万人,怎么可能打得下来?”
    江俊莞尔一笑、不置可否,手指敲了敲言城方向密集得很的小红旗——
    “那位发动了战争的图门公主,你以为她一介女流为何能在大戎国有如此大的权柄?”
    “因为她是公主?”
    “大戎虽然是国,但是公主尊位大约和我们的将军位一样,也是封官。图门公主又不是国君的女儿,”江俊摇摇头:“她能够调动十二翟王,当然是因为她,可能是下一任的大巫。”
    无烟登时明白了。
    他看了看江俊手指停留的言城一带,又看了看刚刚江俊插|上去的小蓝旗,舔了舔嘴唇、眼睛亮起来:“少爷,难道你们的意思是——”
    “我同段军师已经商量过了,此战若要打,便就打一个漂漂亮亮、毫无遗憾的!戎狄这些年嚣张惯了,也是时候给他们点颜色看看——叫他们这帮野蛮人知道!我锦朝堂堂山河、也不是他们随意可践踏的!”
    “神坛当然要攻,可是不是这么攻,图门公主自以为四海冶府难破,又有迎恩堡成掎角之势拱卫,我们才十五万人,定不是他们的敌手。但她忘记了——征虏大军有四十五万众!”
    手里捧着茶盏,江俊迈着方步、语调轻快:
    “我已派人传书白溪将军,想必经过罗鄂山一役,他也不会轻易怀疑我。东路军按计划出杀狐口,而中军凌华定不会放过建功立业的机会,适时——我们再动。”
    “既然图门弥雅容两头都不愿意放下,那么我们便叫她——两头不能兼顾!甚至、丢掉她未来可以获得的无上权柄!”
    江俊眯着眼睛,笑得十分狡黠:
    若能一举夺下神坛,距离被戎狄夺走的北地十八州,便更近了一步。而一场战乱下来——无论是伯颜阿鲁浑、还是恭王凌武藏在沙漠中的私兵,都能够借机壮大。
    兵贵神速,战谋全局。
    环环相扣的连环计,才能够以少胜多、屡出奇兵。
    所以江俊不急,也不打算冒进。
    何况,这四海冶府的大将纳哈萨,也算得上是他江俊的半个“熟人”。
    ——那种相见分外眼红、恨不得杀上对方两刀的“熟人”。
    毕竟罗鄂山一役,戎狄大将纳哈勒面对贺兰寻、白溪和江俊,当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险些丢掉了罗鄂山关塞不说、更是差点损了儿子哈出。
    若非图门公主相救,哈出只怕现在还在锦朝做俘虏。
    四海冶府的大将纳哈萨,便是那位纳哈勒将军的兄长。
    他们兄弟不姓“纳哈”,而是属于巴兰部落的一支宗族。在大戎国中,巴兰部落算得上有名望的大宗。罗鄂山一役虽然纳哈勒重新夺回了罗鄂山,但是却丢了部落颜面。
    为了巴兰部落的荣耀,纳哈萨背水一战、势必死战到底。
    这,也是尹氏撺掇着哥哥尹正上表、要皇帝派遣江俊到征虏西路军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尹氏不是那种会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蠢女人,她已失败过一次,就不会容许自己再失败第二次。
    万老大若是成功,江俊自会死在战场上。
    但万老大若是失败,尹氏还会想尽一切办法要江俊死在战场上。
    莫说有“小死亡之海”之称的黄浮川,之后的乌兰沙漠、定远山、迎恩堡,更是处处都是要塞、处处都是险境。
    四海冶府的纳哈萨,更是同江俊有不共戴天之仇。
    尹氏算计,就算江俊真的能够死里逃生、跟随大军来到了四海冶府附近,四海冶府是重镇,大将纳哈萨的囤兵少说五倍于征虏西路军。
    实力悬殊、一场死局。
    如意算盘是打得不错,但尹氏到底一介闺中妇人,没有上过战场、更不了解军中阵前的机会千变万化。
    置之死地而后生、釜底抽薪、暗度陈仓,都是柳暗花明、谋得一线生机的好办法。
    何况,眼下江俊手上的、还是一盘好局。
    伯颜阿鲁浑算得上是他们的内应,叶问夏机敏勇猛、上官尘统兵有方,再加上,刚才张千机从京城传过来的信笺上明明白白写着——李吟商已被凌承暗调回京。
    李吟商不在,必然不会发现工部在江南干下的腌臜勾当。
    来年开春,更是有一场好戏。
    江俊只觉得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偌大的舞台,舞台下头是一片延绵不绝的黑暗,但是舞台之上却充满了灯光,大红的幕布只待拉开,各方势力便可以粉墨登场。
    与此同时,
    河南巡抚尹荣,也押运上了给征虏中军的粮草,由京城出、往东北方向趋近。小雪从天上缓缓地飘落下来,越往北境、雪色越浓。
    银白色的世界里,泥土渐渐变硬、而积雪渐渐变厚。
    大军一脚深一脚浅地艰难前行,尹荣很是小心地观察着周围的环境。山道两旁枯萎的树干上,挂着凝结成冰的水柱,像是一串串水晶似的豆蔻。
    知道这趟差事并非上佳,但尹荣别无选择。
    他们兄弟四人,留在北方的仅有他和三弟尹温。尹温已去,小弟尹宁远在云贵,二弟尹实夫人新丧,自然不能出头为家族谋利。
    尹荣身为大哥,当仁不让。
    而且,他需要这么一个时机、借由押运粮草给中军事上,在谋朝局。
    河南巡抚当然是个肥差,但是他已经在这个从二品的官员位上干了五年之长,五年、足够叫一个新入仕的举子,从七品小官,做到封疆大吏。
    临行前,父亲的嘱托如犹在耳:
    不求功高,但求活命。
    留下性命,无论尹家如何,才能重现生机。
    尹荣不知道京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儿,却从父亲的话中听出了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无奈和死寂。
    先是外公鲍方,之后便是外戚贺兰氏,皇帝的心思难猜、他们的日子却还要过下去。
    所以尹荣十分谨慎,带着大军从不走什么小路、近路,停留在一处也绝不超过一日。一路上掩藏行踪,但凡要行入密林、幽闭之地,总要派人探上一次。
    有时,他甚至要亲自出马前去探路,确定没有风险、才会前行。
    如此,一路上倒是没有遭遇到戎狄的围追堵截和伏击。但是、却严重地耽误了时间,超出了十日期限。在快要接近瓦岗寨附近的时候,更是直接遇上了来自诚王凌华的信使。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