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八零:媳妇有点辣 - 第125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考上大学,不仅改变了王建华的境况,也让他能够返回权力枢,为王家平反奔走。
    “好!老了就好!快点进屋里烤火!”
    王父鬓生白发,几年没见儿子,他也高兴的紧。王建华是“知青下放”,他父母却是在农场接受劳动改造,人身没有自由,条件也极为恶劣。
    王建华母亲也瘦的厉害,再好看的人在恶劣的环境里呆几年都会大变样。
    进了屋,屋子里烧着个小火盆,房间里的温度要比外面暖和,夏子毓的十分伶俐也被冻得只剩下三分,人在极度低温环境下脑子转的慢,烤了半天火才想起来,刚才是叫过王建华父母,还是没叫人?
    “叔叔好,阿姨好。”
    王建华也才反应过来:“爸、妈,我给二位提到过的,夏子毓。”
    王父点点头,王母要热情许多,拉着夏子毓的手,“冻着了吧,烤一会儿火就好了。”
    “我和子毓现在是男女朋友,子毓是个很优秀的女孩儿,等我们大学毕业就会结婚。”
    其实能把夏子毓带到农场,就是未来结婚对象的意思,就王家这情况,一般处着玩儿的女同志谁跟着王建华转几趟车,天寒地冻的跑来农场看望王建华父母?未来儿媳妇那就不同,甭管条件再艰苦,夏子毓都必须来跑这一趟。
    可王建华这一段剖析内心,表明夏子毓身份的话,却让王家夫妻都愣了。
    王父终于正视夏子毓。
    王建华在来信里就介绍过夏子毓,在大河村当知青时认识的,两个人一起考进了京城师范学院。
    又说夏子毓十分照顾他的生活,对他们夫妻俩也很关心,王父现在身上穿着的,就是夏子毓寄来的衣服。夏子毓把围巾解开后,王家夫妻也看清楚了夏子毓的模样。
    长得很大气,浓眉大眼,看上去就是贤惠持家的长相。
    王家现在处于困境,夏子毓虽是农村姑娘,学历和性格也能把出身的短板给弥补了,王建华母亲就觉得夏子毓和儿子挺般配。天下当婆婆的心思,都希望儿媳妇能把儿子伺候的妥妥当当,夏子毓的性格和长相都讨喜。
    可王建华父亲却不满意。
    处对象他就不说了,王建华把人带到面前说结婚……结婚?王建华的婚姻,也是王家能不能翻身的助力,夏子毓哪里都好,出身实在太差,王建华打定主意要娶她的话,别想靠岳家提携不说,反而还要对女方的农村家庭大包大揽!
    太不理智了。
    王建华父亲穿着夏子毓买的衣服,却不好明白着说不同意两人的婚事,一时气愤极为尴尬。王建华没想到那一处去,只当几年的农场生活让意气风发的父亲性格变得沉默寡言。夏子毓却察觉出不对劲。
    王建华他爸这是瞧不上她?
    夏子毓有点懵。
    王家以前再风光,现在都啥地步了。王建华父母在农场里的日子,过得比大河村农民还糟糕。大河村虽然穷,自然条件却没有这么恶劣。夏子毓烤着火,裤脚和鞋子粘着的雪融化,滴滴答答往地上淌水。
    她觉得寒意从脚上升起。
    王家要是没倒霉,她和王建华走到一起是不配。
    那时候王建华也算是**,考上大学更是前途光明,夏家往上数几代都是农民!可王家现在的成分还不如农民,王建华考上大学,她夏子毓也是大学生,又哪里配不上王建华了?
    纵使夏子毓一向能忍会演,也被王建华父亲的态度搞得难堪。
    “阿姨,这里有厨房吗,我带了点吃的来,烧火热热咱就能对付一顿了。”
    夏子毓在屋里呆不下去,王建华他妈想说平日里都在火盆上把食物弄热,哪里用得上厨房。不过夏子毓有颜色,王建华母亲也不是笨人,她就带着夏子毓离开房间,把屋子留给了王建华父子。
    第209章 女人就该伺候男人(1更)
    雪风吹在身上,烤了老半天的才积蓄的热气瞬间就没有了。
    冬天农场里并没有活可干,要不是这几个月夏子毓寄了不少东西,农场里分配给王家夫妻的物资只会更少。冬天还想烤火?自己在屋里呆着,裹着被子取暖吧!哪会给发柴火、木炭,更不会供暖。农场的热闹也看人下碟,有本事回城的干部和家属都陆续走了,留下来的几个全是返城无望的,大多数身体都不好,病恹恹的干不了多少活,农场还得花钱养着他们!
    养是养,不过是给口饭吃饿不死,生活条件就极为艰苦。
    谁家要有儿女孝顺的,往农场多寄点东西,那日子还能过。
    没人照看的,真是一天天在熬日子。
    王建华在信里也没掩饰过夏子毓的功劳,他从前自己都难保,一考上大学就能寄钱寄东西来农场,国家养着大学生,可不会连大学生全家都养。没有夏子毓的贴补,王建华父母在农场的日子不会改善。
    想到去年冬天她和丈夫只能呆在房间里,把所有衣服都穿身上,躲在被子里仍然很冷,王建华母亲看着夏子毓的目光里就多了善意:
    “闺女,你跟着我们建华吃苦了,建华他爸心里苦,他一时想不明白,总还惦记着家里从前的日子,你别和那老糊涂计较……阿姨很喜欢,也谢谢你照顾建华,要不是你鼓励建华考大学,他还在农村浪费时间。”
    总算还有个明白人,夏子毓心里的不舒服淡了些。
    王建华他妈把鼓励儿子考大学的功劳算在了夏子毓头上,夏子毓还没傻到要解释。
    很坦然接受了王建华母亲的感激,夏子毓反过来还安慰她:
    “阿姨,我跟着建华不苦,您和叔叔在这里才是吃苦了!您相信我,日子只会越来越好,您和叔叔会离开这个鬼地方的。”
    王建华母亲红了眼眶。
    “好孩子,多亏了你惦记着我和建华他爸,今年冬天比去年强多了,我带你去厨房要点热水洗个脸,也烫烫手。”
    两个女人第一次见面,说了两句贴心话,关系陡然就拉近好多。
    在厨房里,夏子毓用上了热乎乎的水。这时候还没到饭点,农场的饮食极差,大年初一那天才在菜汤里见到了两片肥肉,为了多抢两片肉这些曾经当过干部的人差点打起来,夏子毓在厨房把带来的肉包子蒸热,香味满屋子钻,门口那里好几个脑袋在探:
    “今天啥日子,吃肉?”
    “你肯定是闻错了,年初一才吃过肉,这还不到半个月呢。”
    “明明就是肉的味道。”
    肉包子的味道真的很香,夏子毓看门口两个人一唱一和的像在说相声,她准备的包子不少,但也不能见人就给吧?她看了看未来婆婆,希望得到了点暗示,王建华他妈只当没有听见。
    那就是不用给了。
    夏子毓心里有数。
    门口两个人说了好半天没动静,也不怕她们听见,骂了声小气,又走了。
    冉淑玉暗暗冷笑,大方,大方的话她和丈夫早就饿死了!同样是困在农场不知道啥时候才能出头的落难人,她犯不着而这自己的肚皮去讨好谁!把包子让给他们吃,能让她和丈夫离开这鬼地方吗?只会被当成老好人,今天给了包子,明天那些人就会厚着脸皮借炭,或者来借比食物和取暖都跟更珍贵的药品。
    吃的东西不够可以饿两顿,生病了躺在床上硬抗的滋味太难受,冉淑玉绝对不想再尝试。
    不一会儿,夏子毓把包子蒸热,又花了点钱,从厨房里要了两水瓶提回去。
    见夏子毓塞钱只要了两瓶水,冉淑玉不解,夏子毓一点也不心疼钱:
    “也让建华烫烫脚暖暖手。”
    冉淑玉很高兴,女人就该围着男人打转,她对夏子毓的懂事贴心很满意,王家的境况不同,冉淑玉觉得王建华找到家世好的,能否帮上忙还不一定,王建华腰杆子不硬那肯定是真。别说给王建华提热水洗脚,说不定还要王建华伺候!
    冉淑玉心里认同了儿子的选择,对夏子毓的态度很亲热。
    两人说说笑笑回到屋子,房间里的气氛却不太好。王家父子的谈话不欢而散,夏子毓只当没发现,招呼着王建华烫脚。
    冉淑玉找出一个木盆,王建华把冻僵的脚放在盆里,舒服的想呻吟。
    冬季的日头短,天亮的晚黑的早,等四人吃完包子,外面天色也基本黑了,这里的电每天是限时供应,冉淑玉早知道王建华两人要过来,农场空着的房间不少,她借了一间空房,勉强给拼凑出床铺用品,这时候就领着夏子毓去另一个房间休息。
    当然不是和王建华一屋子睡,俩人还没结婚呢,外人知道了会笑话。
    晚上是王建华父子睡一个屋,冉淑玉和夏子毓一块儿睡。
    “叔叔,建华,你们早点休息。”
    夏子毓打了招呼跟着冉淑玉出去,王建华也追了出去,“走,我和你再去管农场的人借两床被子,晚上温度更低,你和我妈冻坏了咋办?”
    农场的人很不好说话,用大团结开道就不同了。
    只要给得起钱,别说两床被子,农场还能给你提供灌了开水的暖手袋,两个暖手袋放在被窝里能暖和大半个晚上,烧炭还得担心毒,暖手袋就更安全。当然,农场里没能返城的几个改造干部是享受不了这样的待遇,冬天取暖的木头,全是冬天来临前各自收集的。
    藏太多也不行,农场的人会收缴,除非你时不时上供,农场的人也就睁只眼闭只眼随你怎么烧火取暖。
    上供得有钱有东西,像他们这样还没返城的,不仅是被组织遗忘,家人也多半无力提供帮助。王家夫妻原本也是被放弃的人,这不半年前王建华争气考上大学,开始往农场寄东西,农场里的人拿不准王家的情况,对他们放宽了看管的力度。
    冉淑玉在旁边看着,夏子毓给钱时一点都不心疼。
    虽然不是多少钱,至少说明夏子毓兜里的钱不少才这样有底气。她没打搅两个年轻人铺床叠被,自己回屋拿枕头,瞧见丈夫心情仍然不太好,就忍不住把心里的疑问说了:
    “我看子毓这闺女虽然是农村户口,家境好像还行?”
    几个月来,零零碎碎寄来农场的钱和东西,加起来也有几百块钱,这次来又是大包小包的提了不少东西。从前冉淑玉当然不会把这点钱和东西放在眼里,就算别人饿着肚皮,也不会饿着她、现在却不同,吃过苦才知道,没有钱和其他物资,日子真是煎熬!
    王广平不太在意,“建华说她父母在干个体户,外面不是说改革开放吗,干个体户的可能赚到点钱吧。”
    王广平不以为然,他对外面的情况了解的太少,根本不知道社会的变化,对个体户的了解还是偷偷摸摸到黑市卖点农副产品那种。
    第210章 精明的冉淑玉(2更)
    冉淑玉压低了声音:
    “我们为什么一直不能返城,不就是没有人替我们平反说话吗?建华考上大学了,可要等建华能说上话,还要等多少年?那些返城的就算没有官复原职,国家肯定给他们安排了新的职务,广平你都五十出头的人了,在农场再呆几年回去,还能再干什么?
    个体户咋了。
    冉淑玉有空也看报纸的。
    报纸上说国家成立了经济特区,个体户当然不体面,可个体户能赚钱啊!
    农场的人都要收好处,其他人肯定也要收,只看好处够不够大。冉淑玉就想着,送礼送到关键处,起码要让想起王广平这号人,不至于被遗忘在极北之地的农场闲置发霉才行。
    王家以前那些关系都不走动了,王建华空手也不好上门。
    如果有了财力支持,王建华也能和王家的故交恢复联络。冉淑玉将回城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一个有钱还一门心思都系挂在儿子身上的儿媳有哪点不好?就是不知道夏子毓家到底多有钱,又能否舍得钱替王家平反疏通关系。
    仅仅是男女朋友,夏家凭啥要掏钱?
    是未婚夫妻就不同了,王广平要是能复职,夏家才是靠着亲家鸡犬升天。
    冉淑玉的打算,听得王广平沉默不语。
    半晌后,王广平才挤牙膏般吐出几个字:
    “……一个个体户,你真是病急乱投医!”
    病急乱投医?
    可能吧!
    冉淑玉也不反对。
    她真是受够了这暗无天日的苦日子,要不是王建华考上了大学,她可能连今年冬天都撑不过去。幸好,王建华考上了大学,王家也有了点翻身的希望。
    </div>
    </div>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