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亲姐姐重生了[八零] - 换亲姐姐重生了[八零] 第183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叶蔓点头:“你去挑好人选,将厂里的工作安排给其他技术人员,回去收拾一下,明天就出发吧,有人到抚西市火车站接你们。他们会领你们去抚西市洗衣机厂。”
    安排完夏安国的工作后,叶蔓看向何雯:“夏主任走后,你就负责盯着厂里技术员们的进度,有什么新进展,及时向我汇报。”
    “好。”何雯犹豫了一下说,“厂长,我是不是很没用,感觉在厂里都帮不上什么忙。”
    自从上回的事后,何雯明显受了不轻的打击,再也没有初见时的自信和意气风发了。
    叶蔓叹息一声,看着她,反问:“你觉得现在这情况我能帮上什么忙吗?”
    不等何雯回答,她又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和短板,只要尽力发挥自己的长处就行了。你热心,人缘好,处理这种统筹的工作不是问题,现在新厂规模还小,人也少,这点应该难不住你。好好干,如果以后实在有压力,我再给派个人过来,你担任办公室主任就是。”
    何雯听了松了口气:“好,我尽量。”
    叶蔓拍了拍她的肩膀:“相信自己。”
    要不是遇上死骗子,何雯可是要自己开超市当老板的,现在她只负责管理生产这块,销售和技术方面都有其他人负责,这点工作对她而言不是什么难事。
    ……
    洗衣机厂这边陷入了停滞状态,但随着9月的到来,亚运会的脚步也越来越近了。
    这是国内第一次承办如此大的体育盛事,对于这个年代的市民来说,其重要程度不亚于十八年后的奥运会。
    可以说,全国都掀起了一股亚运热,报纸、电视、电台每天都在播报这方面的新闻,甚至《云中日报》在头版显眼的位置还搞了一个亚运会倒计时,每天翻开报纸都能看到“距亚运会还有xx天”这样的字样。天天都在提醒每一位市民,亚运会又近了。
    除了倒计时,省里的媒体还弄了一个亚运会专栏,报道本省跟亚运会有关的各种事项,比如本省有哪些运动员要参加亚运会,谁谁谁又是夺金的有力选手等等。
    老师傅家电因为两百万的巨额捐款,也荣登上了这个专栏,那句“买老师傅家电为亚运会贡献一份力量”再次被提及,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老师傅家电的销量又增长了。
    销量增长是好事,洗衣机错过了,叶蔓不希望彩电这块也错过。
    眼看库存不多了,她打电话回去,叮嘱木科长:“木科长,随着亚运会的临近,咱们的家电销量又在增加。你让厂里抓紧生产,尤其是18寸彩电。”
    14寸彩电和双缸半自动洗衣机,因为吸收了奉河市电视机厂和洗衣机厂的几条旧生产线,现在产能方面完全不是问题。现在最操心的就是18寸彩电的产能问题,一条生产线,无论怎样提高效率,产能都有限。
    木科长有些头痛:“厂长,这个18寸彩电的生产线这几个月除了检修外都没停过工,一天24小时不停地转,工人们也想了各种提高效率的办法,但一个月顶多只能生产七千台。”
    他已经被催货催得头都大了。
    不止叶蔓催他,销售经理也时常催他。
    叶蔓想了一下说道:“我们再引进一条相同的生产线吧,现在厂里能生产多少就生产多少。我有预感,亚运会开始后,咱们老师傅家电的销量还要上升。”
    “好。”听说能上新的生产线,木科长欣喜不已。他一直很担心,新厂建成,两条洗衣机的生产线都安排去了新厂,他们老厂会逐渐没落,甚至是被淘汰,但现在叶蔓准备加新的生产线,这岂不是意味着厂里不准备放弃长永县这个厂子,那他也能安心了。
    叶蔓没想到木科长心里还有这种担忧,挂断电话后,她盯着报纸看了几秒。
    两百万已经花出去了,如何将这个作用再扩大呢?
    这个事不能老他们自己提,提多了会引人反感的。那还有什么其他的法子没有?
    叶蔓琢磨了一会儿叫来钟小琴,指着《云中日报》的亚运专栏说:“你跟报社广告部联系一下,我们老师傅家电想冠名这个栏目,需要多少钱。”
    现在还没什么企业冠名栏目,因此花不了多少钱,但可以刷存在感。而他们老师傅家电缺的就是存在感,很多人看到这个,就会想起他们为亚运捐款的事。
    钟小琴记下:“好的。”
    不过这个还不够,叶蔓又说:“另外,跟报社那边联系一下,放出消息,为了支持咱们省的体育事业,咱们老师傅家电向每一位征战亚运会的选手赠送一台18寸彩电。如果获得铜牌,再赠送一台老师傅双缸半自动洗衣机,获得银牌,将赠送一台老师傅家电全自动洗衣机和一台18寸彩电,一台120升的冰箱。如果获得金牌,除了上述的家电大礼包,还将给与6666元的现金奖励。”
    最后,叶蔓还是没忍住,将新品全自动洗衣机一块儿推了出来,借机扬个名。产品暂时没法上市,但也可以借助这股东风,扬一下名,以后搞个什么亚运同款,跟冠军用同一款产品什么的广告语,肯定不少亚运迷买账。
    别小瞧这些奖励,现在的运动员可不比二三十年后的运动员,他们工资并不高,即便夺冠也没有太丰富的物质奖励。而且很多运动员因为从小参加训练,文化知识不高,也没什么其他的技能,很多退役后生活都很贫困,以至于后来出现了运动员在街边卖金牌的事。
    冠军的生活都如此了,就更别提许多岌岌无名连选拔赛都没通过的普通运动员了。
    现在老师傅家电开创先河,赠送运动员物质奖励,既提高了运动员的生活水平,同时又宣传了老师傅家电这个品牌,一举双得,大家都得利。
    而且这个开销比打广告还便宜得多。毕竟全国顶多也就拿几十枚金牌,再摊到每个省,云中省籍贯的运动员顶多只有几个能拿6666元的现金奖励。其他人也就拿点家电,都是他们厂生产的,成本价,花不了多少钱,但却可以在亚运会期间一直刷存在感,而且不引人反感。
    这比单纯地打广告效果更好。
    钟小琴对于叶蔓时不时地冒出新点子已经不稀奇了,她一一将这些要点记下:“好,这就去找报社广告部。”
    名气有了,宣传途径也有了,但产能是个大问题。
    洗衣机生产线那边现在催也没用,叶蔓只能增加18寸彩电的产能。但写信去日本委托钟意实在是太慢了,这信件来回就得花个小两个月,还有采购运输,等生产线回来,恐怕得年底了。
    他们等得了,消费者也等不了啊。
    叶蔓有些后悔,在采购洗衣机生产线的时候没让钟意再帮忙购买一条彩电生产线。
    但那时候谁又能料到,他们的18寸彩电推出后会卖得这么好,一条生产线没法满足市场需求呢。
    为了尽早买到生产线,叶蔓又跑去了云中大学找温主任。
    “又买生产线?你们不是才买了生产线吗?我记得上个月才送到。”温主任咋舌。再这么下去,他的爱徒都要被勾得转行干外贸采购了。这帮国内企业采购多赚钱吧,比他们当医生赚多了,三天两头这么搞,谁顶得住啊。
    叶蔓无奈地笑道:“这不是计划跟不上变化吗?现在还缺彩电的生产线,就买上次那个型号的,再买一条。我这边写信给钟意同志太慢了,现在厂里面要得急。温主任,你能电话联系上他吧,跟他说一下这个事,尽快将生产线给咱们买回来,明天我就让会计将钱打进你的账户。”
    越洋电话不是那么好打的,现在私人座机都没法打。倒是国外可以打回来。
    温主任感觉自己一个医生教授,天天干这中间人的事实在不像话,可叶蔓给得实在是太多了,他拒绝不了:“成,过几天钟意可能打电话回来,我帮你跟他说说。不过叶厂长,你这也不能一直找我们家钟意啊,他的学习交流快完了,应该年底就会回来,以后可没法给你们做这事了。”
    啊!
    叶蔓很意外,但这也是迟早的事。她笑着说:“行,我知道了,我会联系一下外贸公司,找新的采购商。暂时还要麻烦钟意同志一回,拜托了。”
    温主任点头:“你回去等我消息吧,等钟意打电话回来,跟他说好了我通知你,你再将钱汇过来。”
    第151章
    叶蔓从云中大学回去就看到了庞勇,她惊讶地问:“这次这么快?不到半个月就把所有的合同都签了?”
    庞勇乐呵呵地说:“这不是亚运会开办了吗?姚老板他们不知从哪儿听说了咱们给亚运会捐款两百万的事,特别好说话,条件都没谈,就直接签约了,我跟建新各自带人分开跑,一天能跑好几家。”
    “还有这效果啊!”叶蔓笑了,“这可真是意外之喜。庞哥,你回来得正好,有个事我想跟你商量。”
    庞勇点头道:“什么事,你说。”
    “我刚去找温主任了,他说钟医生年底就会回来,以后没法给咱们买生产线了。因此我想让你下个月去一趟沿海,找一家专门做这种进出口贸易的公司,代咱们采购生产线。”叶蔓说道。
    从国外采购生产线,不光是跟卖家签订合同,提货的问题,还涉及关税、运输等等,需要很多道手续,因此这个事还是交给专业的公司来办比较妥当。
    可惜钟意不在国内,而且要联系上他非常不方便,不然倒是可以问问他,他肯定有这方面的门路,不然没法帮他们采购生产线并顺利运回国内。
    庞勇也很遗憾:“钟医生就要回来了啊。行,那我去找找,急吗?要是急,我明天就去。”
    叶蔓摇头:“暂时不着急,我委托温主任转告钟医生,帮忙再买一条彩电生产线,今年应该不需要采购生产线了。这个月是亚运会,咱们老师傅家电的生意肯定好,事情很多,先忙这边的事吧。杜恒那边不是准备要开业了,让你去验收吗?你去看看,没问题就将店开起来,再让杜恒去下一个城市开店,今年务必要将咱们的直营门店遍布云中省内主要的十几座城市。”
    “好,我明白了,明天就过去。”庞勇也被杜恒催了好几次了,只是一直没抽出时间。
    叶蔓笑道:“这阵子还要辛苦庞哥四处跑了。对了,我想将朱洪江他们派去日本学习,你看怎么样?”
    庞勇想到自己回来时听钟小琴说起新厂的情况,就明白了叶蔓的意图:“也好,不然这生产设备买回来了,咱们不会用,或者说用得不好,也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让他们去海外系统地学习这方面的经验,以后就不会有这些毛病了。”
    叶蔓颔首道:“没错,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还有个原因,咱们总不能一直向海外购买生产线吧?别人也不可能将核心技术卖给咱们,朱洪江他们都是大学生,知识储备不错,我想让他们去学学,回来后,咱们试试能不能自己造生产线。”
    “自个儿造?”庞勇吃惊地看着叶蔓。
    叶蔓认真点头:“对啊,要想不被别人卡住脖子,只有自己造这条路。兴许现在会花很多的钱,但从长远来看,肯定是利大于弊的。”
    如今,关于技术这块,社会上有一种思潮,造不如买,买不如租。
    直接购买或租赁国外的生产线、设备,短期来看,效益是最高的,买设备和租赁前期的投入肯定比研发生产便宜,而且能马上投入生产,产生经济效益。而自己研发制造设备,突破技术难关,在这中间,肯定要走不少弯路,还不一定能见成效。
    但从长远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工业想要发展,就必须提高研发能力,突破西方的技术封锁,否则只能成为原材料基地和廉价劳动力工厂,处于全球社会分工中的最底层,干最脏最累的活,拿最少的一部分钱。
    西方发达经济体为什么能维持那么高的社会福利,人民每周只用工作四五天,早早下班喝咖啡运动健身享受生活,那是因为他们拿走了国际分工中最丰厚的那一块蛋糕。
    我们想要站起来,想要不挨宰,想要从全球化中获取更多的利润,还得靠科学技术进步和发展。
    后世有无数的经验证明了这点,当我们没有技术,只能从国外采购进口某个设备或零配件时,价格往往高昂,而且后续的维护等费用也不低,可一旦国内某个企业突破了该项核心技术,能够大规模国产后,价格就会迅速降下来。进口几万,国产化后几百上千块就能搞定。不光在工业上是如此,在医用器材等方面也如此。
    因此,哪怕很难,需要长期投入不少资金,叶蔓也想去试试。她何其有幸,人生能够重来一次,总要做点什么,才不会留下遗憾。
    庞勇不是很懂这个,但他一向听叶蔓的:“既然你这么说,那咱们就试试。朱洪江那边是你跟他们谈,还是让我去?”
    叶蔓说:“我来吧,杜恒那边不是催得急吗?你去忙这个,厂里的事交给我。”
    庞勇搓了搓脸:“成,我是个大老粗,也不懂这些,你看着办吧。这厂子是你的,没人会比你更在意厂子的发展,我相信你。”
    “谢谢庞哥,有你这话那我就放开手干了。”叶蔓笑着说道。
    等庞勇走后,她叫来钟小琴:“把厂里的技术员,包括朱洪江他们这批大学生的个人资料拿过来,我要看看。”
    钟小琴点头说:“好的厂长,不过有一部分技术员的资料在长永县,也需要吗?”
    “要的,你打电话给木科长,有车子送货的时候,让司机带过来。”叶蔓肯定地说道。
    最后,钟小琴将今年招聘的二十几名大学生,还有以前厂里的技术员的资料都拿了过来。叶蔓一一扫过,将四十岁以上或是文化水平比较低的技术员资料都排除在外,最后只剩三十多人,大部分是大学生,只有少部分是原厂的技术员。
    其中赵永安就被淘汰了,他已经四十多岁了,文化水平又不高,对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和吸收能力远远不如年轻人,派他出去学习的性价比远不如派大学生出去。
    剩下这三十多人,叶蔓觉得都可以试试,但厂里显然不可能一下子派出这么多人去日本学习。不然这么多技术员走了,厂里的运转都要出现问题,因此只能派几名出去,选哪些人呢?
    朱洪江肯定要选,他文化水平高,学习能力强,而且对老师傅家电的忠诚度很高,又孝顺母亲,友爱姐姐,叶蔓不怕他出去了不回来,但其他人就不好说了。
    现在中日两国的经济水平相差太远了,同样以人民币计算,国内人均年收入一两千,日本却高达一二十万,在日本端盘子、洗盘子都比在国内当教授、工程师赚得多,端一个月的盘子比在国内干一年都挣得多。
    所以这一时期也有不少知识分子出国,有些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去华人餐厅打杂。三十年后看起来很荒谬,但在当下,其实也是一种能理解的选择,谁不向往更富裕的生活呢?
    因此叶蔓重点还是倾向于选那种在国内牵挂比较大的技术人员,这样回来的几率比较大。
    筛选一遍后,叶蔓初步定了十个人,并通知他们过来谈话。
    次日,朱洪江等技术人员准时到了叶蔓办公室。
    叶蔓让钟小琴将拟定好的合同递给他们:“你们边看边听我说,厂里计划派出一部分技术人员去日本学习,来返的机票费,在日期间的生活费和住宿费,都由厂里提供。你们的基本工资照常发,我只有一个要求,大家尽可能地早日学成归国。当然这件事采取自愿原则,不愿意去的厂里也不勉强,具体的条款在你们手中,大家拿回去好好跟家里人商量商量,三天后给我答复。”
    这是一份厂里的培养合同。厂里将他们派出去学习后,回国将为厂里提供六年的服务,在此期间,不得辞职,如果要离职,那得付高昂的违约金,翻倍将培养他们的钱还回来。
    这其实跟后来的定向培养协议差不多,免学费,但毕业要服从分配,不服从分配就赔钱。
    被叫来的十个人里有八个都是朱洪江他们这批刚入职的大学生。
    会来老师傅家电工作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家里条件比较困难的,根本没想过出国这个问题,没想到刚上班,单位却要送他们出国。大家都很诧异,朱洪江认真将协议看完之后,直接对叶蔓说:“厂长,我签。”
    这协议对他们没有坏处,出国学习半年到一年,回国之后为老师傅家电工作六年。他们就是不出国,短期内也不可能跳槽,肯定还是要在老师傅家电干好几年,甚至更久的。现在有这免费学习的机会,为什么不去?提高了自己的水平,回国后,哪怕同样是在老师傅家电干,待遇什么的肯定也会跟着长。
    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想出国,但碍于高昂的费用,只能望而却步,如今他们有了这种机会,怎么能错过?
    但还是有人犹豫,毕竟出国是大事。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