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之漂亮女配 - 七零之漂亮女配 第68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价格也不贵,卖价才两三块钱,这价格对于城里赚工资的年轻人来说,完全负担的起。
    茶水摊的采访,田馨跟苏家人提了提,大伙都跟着高兴。
    “田馨,你这个二哥是有本事的。”赵桂芬感慨道。
    苏蔚冬问:“茶水摊的执照都齐全吧?”
    田馨点头:“放心,都在营业范围内的,不会出问题,不然记者也不敢来采访。”
    省报记者采访,也意味着支持和承认茶水摊的生意,人家定下这个采访,肯定是思虑周全的。
    回城知青就业得慢慢安排,知青办肯定会尽力帮衬,只不过有早有晚。
    在这段时间,有这么一个茶水摊,给待业知青提供工作机会,也符合线下的商业政策,自然是一个好的宣传机会。
    省城是旅游城市,茶水摊和旅游结合,形成一道美丽独特的风景线。
    人和景,和谐共融。
    为了采访,田馨特地带着林原去买了一身新衣服。
    林原也不在乎这个:“穿啥都行,又不是去相亲。”
    望着林原的头发,田馨皱眉,乱糟糟的头发也得剪剪。
    “二哥,你也该找一个了,也别老忙生意,胡同的孙大姐,最爱保媒拉纤,问了我好几回,想给你介绍女同志,你不愿意,之前茶水摊生意也不稳当,我都挡了回去,现在你考虑考虑。”
    林原一口拒绝:“我就是做个小买卖的农村人,省城的女同志我可高攀不上。”
    “你没试,怎么知道人家不愿意?相亲也不是让你立马结婚,多认识几个人,当朋友处也行。”
    林原对相亲不感兴趣,他现在满心都是他的生意:“做生意有风险,就比如咱们的茶水摊,说不准哪天就不赚钱了,现在都钟意铁饭碗,我这个人,不受拘束,注定是漂泊折腾的,还是别拉着别人跟我一起遭罪了。”
    田馨又劝了劝,还是没劝动,李梅花给她写信,也时常担心林原的婚事,他这个年纪,也不小了,早到了成家立业的岁数。
    可这种事也不能勉强,既然林原没心思,田馨也不想再劝,以后再说吧。
    线下最要紧的,还是省报的采访。
    胡同里没秘密,茶水摊要采访的事,周围邻居都知道,连陈奶奶都拉着田馨问:“听说你二哥生意做的好,连报纸都夸赞他?”
    田馨笑道:“就是记者要做个采访,是正面的,讲述讲述茶水摊的故事。”
    陈奶奶点头:“好事好事,记者来给宣传宣传,以后生意更好做。”
    田馨也这么想。
    记者采访那天,田馨专门请了半天假去看。
    围观的人群不少,田馨和苏蔚冬就混在人群里,周围人叽叽喳喳的讨论,田馨他俩挤在前排。
    林原穿着挺括的新衣服,人也精神不少。
    来采访的一共两个人,女记者笑盈盈,还有一个扛着相机的。
    田馨小声道:“你看我二哥,脸通红。”
    田馨忍不住笑出声,林原也有手足无措的时候。
    茶水摊正常经营,也有顾客来买茶,想上镜头的,就争着往前冲,记者拿相机咔嚓咔嚓拍了不少照片。
    从烧水到冲茶,林原稳稳当当的忙碌着,旁边的崔明在崩爆米花,邓英在一旁吆喝小商品,忙碌中透着有序,红星面带笑容给客人倒茶。
    有小孩子嚷嚷着要喝甜水碗,蜂蜜水自然不能缺,在小孩低头喝甜水时,相机定格在那一刻。
    拍好照片,记者对林原进行了采访。
    周围人吵闹,红星出来维持秩序,让大家静一静。
    田馨看着红星,不再是之前桀骜的少年,添了几分稳重。
    茶水摊也锻炼人,是个磨人的差事,烧水倒茶,周而复始,能磨人的性子。
    省报的动作很快,关于茶水摊,一个星期之后就上了报。
    田馨特地去买了十多份报纸,一份留着看,其他都收藏起来。
    茶水摊的报道在报纸的右下角,占的版面不算小,还配了三张照片。
    报道里对茶水摊全是夸赞,说是走在改革开放的前沿,是知青自主创业的典范,解决了部分知青再就业的问题,田馨意外的是,报道里提到了田馨,说是她最开始,靠着一个板车,一个蜂窝炉,把茶水摊生意支了起来。
    林原在采访里提了自己?
    省报范围广,省城的人家,都喜欢买报纸看民生实事,没多久,周围人都知道,原来这家被省报点名夸赞的茶水摊,是回城知青田馨创办的!
    这么顺藤摸瓜下去,田馨的私营饭馆也浮出水面,她不仅自己创业,而且还回到高中努力学习,准备今年参加高考。一时间,她成了省城的名人,是回城知青自主就业学习的榜样。
    这样的局面令田馨措手不及,她就这么……火了?
    学校的老师同学也知道了田馨的事迹,说要向她学习,学习她不屈不挠、开拓进取的精神。
    田馨哭笑不得,这也不是坏事,就是挺猝不及防的。
    回到家,隔壁的程素云拿着报纸过来祝贺田馨:“田馨同志,可以和你做邻居,我们一家都感觉很荣幸!”
    妞妞从后面钻了出来,抱着田馨的大腿,奶声奶气说道:“姐姐,妈妈说你是名人了,名人是啥?能换奶糖吃吗?”
    田馨俯下身,摸摸妞妞:“名人不能换奶糖,但是姐姐可以给你糖。”
    田馨回屋,在妞妞的掌心放了三颗奶糖:“妞妞乖。”
    程素云又道:“田馨,你是回城知青呀?没看出来,我看你上高三,还以为一直留在省城上学呢,听说你成绩也不错,真是好榜样,连我们单位,都发起了向田馨同志学习的号召呢。”
    田馨:“……”
    就……真的挺意外的。
    第五十六章 紧俏午餐肉
    田馨这个名人的热度, 渐渐烧到了迎客饭馆,最近这段时间,饭馆的生意火爆, 凑热闹来吃饭的人不少。
    来的都是客,饭馆就是从客人兜里赚钱,自然来者不拒,黄翠翠在后厨忙活的够呛, 后来田馨从胡同临时找了两个帮工去饭馆,四五个人才算忙活开。
    饭馆生意好, 钞票也多, 蘑菇面的知名度又上了一个层级。
    饭馆现在只有三个人, 田馨抽时间好好算了算饭馆的流水,最后决定再招一个人。
    招的人自然还是待业知青,人是康涛介绍的, 跟他一起去黑龙江插队的朋友。
    黄翠翠忙得很,在后厨就没有闲着的时候,不过黄翠翠高兴,饭馆生意好,他们才能多赚钱。
    在省城这段时间,黄翠翠已经慢慢适应了, 在陈奶奶家住,陈奶奶和善好相处,不拿她当外人。
    省城繁华,田馨带着黄翠翠去逛商店、看电影,长了不少见识。
    家附近有两个公园,离得最近的是人民公园,黄翠翠喜欢去公园里散步。
    省城好, 黄翠翠想,如果以后有机会把铁蛋带过来,那该多好啊。
    她也就是想想,农村户口想调到城里,那是难如登天。
    像他们村的杨彩萍,是因为在城里端上铁饭碗,才有了城镇户口。
    这个念头刚一起,黄翠翠自己就掐灭了,人得知足,她现在能在省城落脚,在饭馆当掌勺,已经是很幸运了。
    黄翠翠能来省城,多亏了田馨的帮衬,为此,黄翠翠做事兢兢业业,希望把饭馆好好经营下去,为了田馨,也为了她自己。
    最近来饭馆的人多,都是打听田馨的。
    黄翠翠嘱咐店里的人别多说,多说多错,她怕会影响到田馨。
    田馨有了名气,连肉联厂的主任都客气三分。
    饭馆食材用量小,本来是康涛自己去肉联厂取货,最近两天,肉联厂的人发话,说供销主任说了,以后肉联厂的职工给送货,大力支持私营经济。
    肉联厂虽然离得不远,但往来折腾也得两个小时,这下节约了时间。
    田馨托苏蔚冬去找刑征,问能不能给他们供应一些午餐肉。
    肉联厂的业务广,除了养殖、售卖猪肉、羊肉和一些家禽的肉类之外,还有专门的肉制品加工部门。
    肉联厂前几年收购了一家罐头厂,以猪肉为原材料,生产出了一种肉罐头。
    和黄桃罐头、山楂罐头这类水果罐头不同,人家肉联厂生产的肉罐头,取名叫午餐肉。
    这种肉罐头向供销社、副食店供货,听说还远销海外,挺有名的。
    现在的老百姓,很少能接触到肉罐头,吃上一次很奢侈。
    田馨在商店的柜台上见过,鱼罐头、红烧肉罐头,价格昂贵,还经常断货,得靠抢。
    偶然间,田馨吃过一次午餐肉罐头,香味让人难以忘怀。
    入口绵软香腻,比猪肉还好吃。
    田馨想问问刑征,肉联厂能不能给他们也供点午餐肉。
    肉联厂的午餐肉罐头销售渠道也都是固定的,田馨知道不容易,毕竟罐头是好东西,黑市上还有出高价买的。
    苏蔚冬说,姑且去问问,不行就算了。
    田馨也说行,随口一问,也不让刑征为难。
    过了两三天,刑征给苏蔚冬回话,说能给迎客饭馆提供些午餐肉,数量有限,是他们主任亲自拍板定夺的。
    人家主任说了,国营饭店是饭店,私营饭店也同样是饭店,现在公有、私有的饭店虽然制度不同,但求同存异,都是为了改善民生、经济发展而探索努力,他们作为国营工厂,应该对于田馨这种优秀的知青创业者,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不愧是供销主任,说话都很有水平。
    田馨大喜。
    如果迎客饭馆有了午餐肉,客源都能多上不少。
    肉联厂那边,每个月给田馨供给是六十罐午餐肉,每罐的价格是九毛五。
    像这种肉联厂生产的罐头,都是有指导价格的,不是说你随意可以卖高价。
    午餐肉的进货价是九毛五,指导价格是不超过两块钱,净利润在一倍左右,已经很不错了。
    供销社的午餐肉抢手的很,人家供货数量多,每次一来,居民们就排起长队,队伍尾巴经常空手而归。
    田馨这里量少,也引不起什么波动来。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