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郎今天来下聘(重生) - 第102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两位太医立刻给皇帝行礼。
    皇帝挥挥手,“赶紧给太上皇看病。”
    院判先请示皇帝,“陛下,为今之计,只有先给太上皇施针,看看能不能醒来。”
    皇帝点头,“可以。”
    南安王看了吴太医一眼,吴太医轻轻点头,意思是只能这样了。
    两位太医当着众人的面施针,三遍针下去,太上皇醒了,却不会说话了。
    太医跪下请罪,“陛下,太上皇年龄大了,怕是,怕是中风了。臣无能,请陛下赎罪。”
    皇帝还没说话,杜太妃冷哼,“怎么会有人治你的罪,太上皇病了,多少人高兴着呢。”
    皇帝冷冰冰地看了杜太妃一眼,什么都没说。
    杜太妃立刻扑向太上皇,“陛下,陛下您怎么了?陛下您起来呀,您说话呀!”
    太上皇勉强抬起一只手,指着门外,却说不出话。
    皇帝走到跟前,柔声安慰,“父皇,您放心,外头的事情有儿臣呢,父皇只管放心养病。”
    太上皇听到这话,闭上了眼睛,放下了手。
    皇帝又嘱咐大家用心照看,带着众位臣工们走了。
    杜太妃不依不饶,要治李太妃的罪,太上皇人成了这样,行宫里的人自然不敢真的把李太妃关起来。杜太妃想等儿子过来,然而,南安王迟迟不来。
    南安王不傻,许知府已经招了七八万兵马。他们有金矿,继续招兵买马不难,何苦留在这里和皇帝打嘴皮子官司。皇帝登基日久,皇位越来越稳固,之前有亲爹给他撑腰,如今太上皇病倒,还不知道能活几天。他留在京城只会越来越艰难,要是哪一天太上皇死了,他就要被皇帝包饺子了。
    南安王跑的静悄悄的,王府里仍旧有个和他长得十分相似的人在里面帮他拖延时间。他只带了嫡长子和一些心腹之人,分了好几路,一起往青州出发。
    “南安王”听说太上皇生病了,自己也生病了,在府里闭门不出,说是给太上皇祈福。皇帝首先发现了不对劲,等把那个假货揪出来时,南安王已经跑了两天了。
    皇帝发出几道命令拦截,青州许知府接到消息后,派人北上,在皇帝前一步把南安王接走了。
    南安王一走,杜太妃顿时蔫了。她一边庆幸儿子跑了,一边心里难过儿子跑的时候连吭都不吭一声,完全不管她这个老娘的死活。
    行宫被李太妃迅速控制了下来,杜太妃被关进了自己的院子,南安王府也被围了起来,王妃和一群孩子们一个都不准出来。
    南安王一入青州,如蛟龙入大海,再也没有人能管得了他。
    许知府见到他第一面,先行大礼,南安王一把拉起了他,“好,好,四弟果真是本王的福将。”
    许知府看了看他身后,“王爷,我姐姐呢?”
    南安王咳嗽了一声,“四弟呀,本王来的匆忙,家小都在京城呢。”
    许知府傻眼了,他没想到南安王个没良心的自己一个人跑了,他姐姐和外甥一个都没来。他看了旁边的南安王嫡长子一眼,难道他辛辛苦苦为南安王筹谋,等以后他登上皇位,自己的姐姐和外甥却死于非命,那他许家算什么?他算什么?
    南安王拍拍他的肩膀,“四弟呀,咱们之间的交情,不用血亲来计算,你是本王跟前第一人,谁也比不了。”
    许知府勉强笑了笑,“多谢王爷,臣已经招了七万兵马,只是疏于训练,怕是还上不得战场。”
    南安王走在前头,“不怕,我带了领兵之人过来,四弟辛苦了。”许知府跟在后面,眯了眯眼睛没说话。
    南安王入青州的消息传到省城,刘悦薇手里的茶盏摔到了地上。
    青州的兵祸这么快就来了,比上辈子早了好几年,那么,这一回,郑刘两家能逃得过一劫吗?
    刘悦薇把前后的事情想了想,难道说,上辈子郑家那把大火就是因为金矿?以郑老爷的为人,必然不愿意和许知府同流合污去造反。
    是了,那么大个金矿,在还没正式造反之前,自然不能让消息走漏出去。要是郑老爷往上面告发,许知府还能有个活路?
    这辈子她重活,先救下生母。她要开作坊,遇到了冯家女,然后提前出嫁,到省城陪考,遇到了李大太太,有了认亲这桩事情。刘悦薇忽然心里庆幸起来,她一直觉得自己重活一世好像帮不上家里太多忙,现在因为她,她爹刘文谦的身份变得神秘,就算郑老爷告发许知府,许知府也不敢轻易再杀害郑刘两家了。
    刘悦薇猜的没错,许知府虽然把刘文谦一家子围了起来,并未过多为难。连郑老爷这个打小报告的人,因为和刘文谦是亲家,许知府也没有轻举妄动。
    刘悦薇看了看自己的手,忽然笑了起来。上苍,多谢你让我回来。原来,我回来就是个机缘,能改变全家人的命运。
    她心里高兴了起来,然后又有些担心。南安王造反,到时候两军对垒,爹娘会不会被连累?
    刘悦薇愁眉不展,郑颂贤只能耐心劝解她,“娘子,如今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岳父被关,肯定没有性命之忧。我听说南安王跑的时候,除了嫡长子,家人一个都没带。岳父如果只是李家亲眷,就不值个什么。要是,要是岳父和皇家有些关系,就更稳当了。”
    刘悦薇吃了一惊,“三哥,我爹怎么会和皇家有关系?”
    郑颂贤小声道,“你想,要是李家的亲眷,还要等这么久?早就认下了。那块玉佩,李家还要送出去再等消息。这天下,能让李家这样恭敬的,除了皇家,再没有别人了。”
    刘悦薇仔细想了想李家人对她的态度,亲近中似乎,似乎是多了一份不一样的神色。她每次要行礼,李家人都不让。
    刘悦薇的心砰砰跳了起来,“三哥,你说的我心里都有些害怕。”
    郑颂贤拍拍她的后背,“娘子别担心,不管岳父是谁家子弟,总不会是普通人家。只要不是普通人家,就不会轻易死了。”
    刘悦薇嗯了一声,“公爹和我爹把大哥和姐姐妹妹送出来,看来是早就知道了许知府在私挖金矿。”
    郑颂贤摸摸她的头发,“爹和岳父一直在努力保全我们,不告诉我们,是怕我们太冲动,一旦轻举妄动,后果不堪设想。”
    刘悦薇问他,“三哥,那我们现在能做什么呢?”
    郑颂贤低声安抚她,“什么都别做,娘子有工夫带着姐姐妹妹去李家坐一坐。咱们先保全自己,爹娘和岳父岳母才能放心。”
    刘悦薇听郑颂贤的建议,带着姐妹和真哥儿再一次拜访李家。
    李大太太带着李大奶奶亲自接待她们姐妹三个。
    李大奶奶拉着真哥儿,“这孩子长得真好看,妹妹会养孩子。”
    刘悦妍和李大奶奶在一边说着养孩子的事儿,刘悦薇和李大太太说自己的担忧,“不瞒太太,我表姐说,我爹娘被许知府关了起来。如今我们姐妹几个,这心里整日七上八下的。”
    李太妃还没见过刘文谦的面,李大太太也不能确认刘文谦到底是不是皇子,她也不敢告诉这姐妹几个,只能拿话安慰,“你莫要担心,你爹娘原和造反的事情无关。那姓许的一向精明,定然不会随意杀人。青州离这边也不远,我一直让人盯着呢。姓许的招兵买马,并未杀害无辜百姓。”
    刘悦薇勉强笑了笑,“为了我家里的事情,总是让太太操心。”
    李大太太拉过刘悦薇坐在自己身边,“要不是这些贼人造反,说不定你爹现在就已经到了京城了。唉,好事多磨,咱们且再等一等。要是那位长辈认下了你爹,以后就不会再有烦难事情了。”
    三姐妹在李家吃了顿饭才回来,并未得到李大太太的任何说辞,她始终不肯说那位长辈到底是谁。
    青州那边,南安王一到,立刻统揽了大权。但这边是许知府亲手建立起来的,许多人只认他。忽然来个南安王,立刻就要夺权,连领军之人都换成了南安王的侍卫首领,许知府转为负责军需,好在金矿还在他手里管着。
    南安王也不是傻子,他没带出许侧妃,许知府已经有很大的意见了,要是再把他手里权力都夺了,他要是撂挑子,自己一时半会真要抓瞎。
    到青州没几天,南安王知道了刘文谦的事情。他一时来了兴趣,让人把刘文谦带了过去。
    刘文谦一直被关在家里,虽然不能出门,吃喝仍然不愁,也无人上门欺辱。听说南安王叫他,刘文谦把自己收拾的利利索索的来了。
    一进门,刘文谦先行了大礼,“草民见过王爷。”
    安南王叫起,“到我跟前来,本王看看你到底是和谁长得像。”
    刘文谦起身走到他跟前,垂下了眼帘。
    南安王起身,站到了刘文谦面前,一只手抬起刘文谦的下巴,左右看了半天,忽然哈哈大笑,“好,好,本王果然没猜错,能让李家三翻四次来接你,肯定大有来头。”
    南安王世子在一边心里也打鼓,“父王,此人是谁?”
    南安王放下手,“你四舅没见过李太妃,自然不知道了。你看此人,和你三伯父是不是很像?”
    南安王世子点头,“是有些像。”
    南安王神秘一笑,“你四舅说李家两次派人来寻此人,青州流传,你祖父上次让贺内侍来选秀,看到此人后大吃一惊,我就觉得中间有鬼。哈哈哈哈,果然不出本王所料,此人可是宝贝呀。”
    南安王世子试探性地问,“父王,难道此人,可我们有些关系?”
    南安王再次站到刘文谦面前,“要是本王没猜错,此人,说不定就是本王的亲兄弟呢。”
    刘文谦大吃一惊,“王爷,草民何德何能。”
    南安王大笑,“真好啊,本王走得急,你母妃和你兄弟们一个都没带出来,有了此人,说不定你母妃就有救了。”
    南安王世子心里顿时大喜,“父王,果真如此?”
    南安王坐了下来,“这人的命啊,都是天注定。如果本王没猜错,你就是李太妃那个死了的儿子吧。哈哈哈,你看,你亲兄长做了皇帝,你却在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做个小商人,你娘可真偏心,为了自己能回宫,能重新获得宠爱,就把你扔了。”
    刘文谦的呼吸声重了起来,他的心跳的快要蹦出来了,他第一次听到这些皇家辛秘往事。这些原来和他八辈子扯不上关系的人,现在却有可能是他的家人。
    “王爷,草民只是个小商人,一向奉公守法,从来不做违背良心之事,王爷宽宏大量,请放了我们吧。”
    南安王轻笑,“不是本王要和你为难,你知道本王现在在干什么吗?造反啊,你难道不知道造反是什么意思吗?我说,论年纪,你比我还大半岁呢。既然咱们是亲兄弟,不如你跟我一起举义?都说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嘛。”
    刘文谦立刻摇头,“王爷,草民什么都不懂,不能给王爷帮忙。”
    南安王也不想再和他啰嗦,让人把刘文谦带走了。
    过了两天,南安王突然发兵北上,打的旗号是清君侧。君是太上皇,君侧嘛,自然就是当今皇帝了。南安王让人写了长篇檄文,公告天下。檄文中宣称,李太妃和皇帝合谋杀害太上皇,不忠不孝;皇帝刻薄天下士子,不仁不义。
    不仅如此,南安王公然对外宣称,他找到了太上皇流落在外的第五子,李太妃所生次子,其不齿李太妃和皇帝为人,愿意随他一起北上讨伐昏君。
    皇帝气的差点吐血,李太妃听到刘文谦被南安王捉住,立刻叫人看紧了杜太妃和南安王府。
    刘文谦一个小商人,他哪里知道什么造反。虽然还不确定那是不是自己的儿子,李太妃仍旧气的饿了杜太妃三天三夜。
    南安王的檄文一出,有很多南方大族暗搓搓地支持他。
    郑颂贤听到南安王把刘文谦列为造反之人,立刻请求李家援手,在河间省学子之间造势,太上皇第五子因受奸妃迫害,流落民间,是青州一位普通小商人,因身份原因,被原青州知府锁拿,如今被南安王利用,离间皇家骨肉亲情。南安王得君恩却不思回报,破坏新政,与民夺利,实乃大奸大恶之徒。
    皇帝派出御史台最能吵架的御史,去和南安王对垒,两边还没开战,先吵了几天的架。
    南安王只有七八万人马,但他地处中原腹地,西面可发兵。这是他的优势,也是他的劣势。如果皇帝迅速调动东面和南面驻军,北边骁骑营和京畿大营一期出动,南安王就要被包饺子了。
    但南安王知道,近来南边土人作乱,云南驻军整日忙着与土人打仗。土人虽然人数不多,但整日在山林里钻来钻去的,且他们善于利用禽兽,朝廷军队就算人多,也时常吃败仗。若是贸然撤走驻军,土人趁机北上,云南驻地就要不保。
    再说东南驻军,倭寇和盗匪时常骚扰边境,就算要撤军,也只能撤一部分。
    最重要的是,朝廷国库空虚。打仗打的是什么,是银子!没有军饷,还打个屁!前面发现的几个金矿,都被挖的差不多了。再说了,就算有金子,也不能一下子全部拿出来,会扰乱物价,民生不安。南安王手握金矿,不计成本迅速招兵买马,军粮军饷充足。
    南安王也有自己的劣势,新招来的兵,没有作战经验,如果贸然上战场,损伤必定十分厉害。不仅如此,他这边缺少良将。指望他的侍卫统领,练兵还可以,要上战场,说不定还得他自己挂帅亲征。
    南安王年少时上过几次战场,颇有军事天分,也正因为此,很得太上皇喜欢。
    皇帝无奈,从京畿大营拨了两万人,东南军召四万人过来,屯兵六万在河间省西北面,和南面青州军相隔三十里路,战争似乎随时就能爆发。
    然而,双方都知道对方的缺点,都不敢贸然而动。等到过年,这场仗还是没打起来,两边每天口水仗吵个不停,就是不动。
    刘文谦的事儿被大家抛到了一边,朝中诸位大臣并不在意这位太上皇之子的死活,谁知道是真是假的。要是假的,就是南安王其心可诛。要是真的,那就只能是命运不济了。倘若他能够阵前倒戈,就算牺牲了,必定也有死后哀荣。
    皇帝已经顾不上这位亦真亦假的兄弟了,唯一担心的,只有李太妃了。
    李太妃知道,自己此时不能去找皇帝。只能每日吃斋,在佛前祈祷,请求佛祖保佑她的儿子。同时,她再次往河间省送信,让娘家人看好几个“孙女”,等事情落定,接她们去京城。
    这个年,谁都没有心情好好过。父母公婆俱被抓,刘悦薇是最焦心的那一个。
    每天夜晚睡觉,她都能从梦中惊醒。她不是梦到那场大火,就是梦到刘文谦在阵前被人砍了头。
    郑颂贤同样熬的心力交瘁,他知道了前尘后事,不能无动于衷。郑老爷那里,他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寄希望于岳父真的是太上皇亲子。只要他能想办法保住岳父的名声,爹娘靠着岳父,就能留一条性命。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