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国度 - 永恒国度 第559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有一座巨大的仙山,仙山上,仙云渺渺。
    一座牌匾屹立,上书——琼华二字。
    这座仙山占据的门派,名为琼华仙门。连整座仙山都被命名为琼华山。
    前山门前的太一仙径由紫微道、白灏道、寂玄道组成,也是上琼华仙门的唯一道路。进了大门后,正中央便是九天玄女娘娘雕像。还有昆仑山四大守护神兽雕像。
    直走便是琼华宫,掌门多在此接见前来琼华之人。右边敬天房旁边是传送点,用于在琼华仙门各处传送。这仙山之中,实在是太大了。剑舞坪多为弟子修炼住宿场所,药、杂、食店铺也在此处。剑舞坪后面直通卷云台,能看到无边云海在变幻。
    山上有五灵剑阁,在剑阁后面建立思返谷,乃是派中弟子悔过之所。铸剑之地是承天剑台,风景独特,一半酷热,一半酷寒。承天剑台后面有条小路直通禁地。
    整个琼华仙门可以说仙韵逼人,看起来,一草一木,宛如仙境。
    有剑气冲霄,琼华仙门中大部分弟子都是剑修。
    此刻,在剑舞坪上,大批身穿剑袍的年轻弟子正在吞吐天地之力,一口本命剑器不断将天地元气淬炼成剑元。淬炼身躯。身上散发出的气机,隐约间都带着一丝凌厉。
    “祭告天地,得天地准许,今日,我易天行,开国建制,大易王朝,立!!”
    一道话音在虚空中响起。
    正在这时,虚空中一道天音自然降临。传递到每一名修士耳中。
    让所有人的修炼不得不打断。纷纷抬眼看向虚空,脸上露出惊讶之色。
    “竟然有人开国了。看来,我人族在外界的情况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开辟运朝,这易天行好大的魄力,好大的机缘。这样的人,堪称乱世天骄。若能有机会,真想认识一下。”
    在诸弟子最前面,一身紫色剑袍的青年,浑身仙气环绕,有种超凡剑仙般的感觉。
    “慕容大师兄,我们仙门的封印究竟要多久才能解开,真想要亲自到外面去看看,早就听说,外面凶兽异族,都在肆意欺凌我们人族百姓。”
    “是啊,要是能出去就好,学了这么久的剑,也该让战剑染染血。要不然,是成不了真正的剑仙的。”很多弟子满是期待的询问道。
    仙山中不用面对外界的压力,但同样也如同一座牢笼般,禁锢着所有人,对于那些修为高深的大能来说,这些算不了什么,可是对于那些年轻弟子来说,却是一种不小的煎熬。
    “这是天道封印,不是天道亲自解除,谁都不能破开。强行破开,只会遭遇劫难。”那名慕容大师兄摇摇头说道。这个可不是他所能知道的。
    “大易王朝,是哥哥吗?”
    在诸多弟子中,只看到。一名身穿紫色宫装的少女脸上露出呆愣之色,抬眼看向虚空,露出惊讶,口中发出一声呢喃。
    脸上有思念,有向往,有回忆。
    这人不是别人,赫然正是赵紫嫣,易天行养父养母的亲女儿。
    当初在大灾变中直接被大能以强大神通掠夺而去,带进仙门中,她所进入的,赫然就是琼华仙门。一进入,就得到重点培养。修炼的资源,功法,都可以说是最顶尖的。
    在宗门中,可以说是突飞猛进。以其天赋,气运。进步想不块都难。早就已经晋升命窍境。成为一名真正的剑修。
    当初进来时,她也想过要离开。
    可外面的封印却彻底将她这种心思完全浇灭。有封印在,没有谁可以离开。
    只能留在这里,拼命的修炼,希望等到将来,可以有能力帮到易天行,而不是像以前一样,遇到变故,如此的无力。
    这次听到天地传音。几乎本能的就感觉到,这传言中的易天行,有可能就是自己的哥哥。不过,心中又有些不敢相信,外面的乱世实在是太恐怖了。
    各种天骄不计其数,得到机缘奇遇的更是不知道有多少。开辟运朝这种事情,她简直不敢奢望。
    绝对不是轻易能办到的。
    但心中又忍不住会想,若真的是自己哥哥呢。
    “哥,你放心,紫嫣过得很好,宗门中的长辈都对我很照顾,而且,师尊说我体内蕴含剑骨,是天生的剑修。我一定会尽快变强,打破封印后,一定会第一时间去找你的。”
    赵紫嫣心中暗自呢喃道。
    目光看向虚空,似乎能看到遥远的所在。
    ……
    这些姑且不说,却说,在天地传颂之后。大易王朝彻底确立。
    “诸位,一起前往朝天殿,这大易王朝是属于我的,同样,也是属于大家,属于天下百姓的。运朝不同普通王朝,开国之后,当建制封神,不仅我可以得到天地业位加持,诸位同样可以得到天地业位加持,享受大易王朝气运。不管是修炼速度还是冲击瓶颈,都可无往不利。一日千里。这也是属于诸位一直以来的功绩所得。”
    易天行深吸一口气,看向面前的诸位臣子,将士,缓缓开口说道。
    话音中所蕴含的意思,让每一个人心中心脏都开始剧烈跳动。
    本能的生出一丝期待。
    天地业位,这可是天地业位。
    开辟运朝,就是代天牧守一方,得到的是天地统御一方的权柄。这种权柄,让运朝之主,可以自由的分封天地业位,也就是……封神。
    封神是不能随便封的。这天地业位,是要消耗王朝的气运。一旦气运支撑不住,天地业位分封的越多,对王朝无形中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这种影响,会让运朝衰败。
    “多谢陛下!!”
    黄承彦等纷纷拜谢道。
    拿起封神榜,圣旨,以及玄黄玉玺,朝着宫殿宝树而去。
    自宝树上垂下云梯。踏上去,自然进入最顶层的王宫之中。
    里面一座座宫殿呈现在眼前,十分壮观,哪怕是易天行,也是第一次看到。
    走进王宫,前往朝天殿。
    朝天殿为朝臣上朝议事之地。在天地演变下,自然显得庄严伟岸,金碧辉煌。到处能看到一条条栩栩如生的龙图腾,宛如活物。
    进入朝天殿中。
    易天行直接在上方龙椅之上坐下。在身边,赫然有一张凤椅。蔡琰也大方的坐了上去。
    下面,分成文武,分别站立。
    左边为文臣,右边为武臣。可以说是泾渭分明。清晰了然。
    “在封神之前,当先确立大易王朝政吏体制。这一点,需要大家一起商议。”
    环视大殿,易天行缓缓说道。
    第734章 九品六部制
    以前所设立的天籍殿,天德殿,功德殿什么的,其实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对于一座城池的管理,一个势力的管理,认真算起来,其实,其体系跟那些仙门宗门中的管理方式没有太大区别。
    当然,不是说要全盘的否定这些机构在以前取得的成就。
    而是因地制宜。依照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的改变。
    这已经不是治理一座城池的事情。而是整个大易王朝的事情。
    当初一开始建立的是军机阁,天工阁,天籍殿,六扇门,美食殿,万宝殿,天德殿,天医殿,功德殿。再在一起,就是一门,两阁,六殿。后来又增加了猎人殿。通天阁。可以说是一门三阁七殿。
    这里面,实则已经包含了民生的各种机构。
    在当时,是极为的适用。
    但要掌管一个王朝,就必须从上到下的进行更精细的细分。
    “不错,陛下所言极是,一个王朝,必须要有从上到下,成建制的体系,才能完美的掌控一切,不过,我认为,如今的一门三阁七殿无需裁撤,不如将之作为一种统筹的机构。再这套体系之外,再以此衍生出新的部门机构。”
    黄承彦上前开口说道,眼眸中精光闪烁。将自己的看法说了出来。
    “黄老所说有理,既有的秩序无需完全打破,完全可以作为类似于总部一般的存在,比如,天籍殿,任何军籍,民籍,最终汇总,都将进入天籍殿。由天籍殿为最高机构。无需撤换,反而可以让天籍殿对下面有监察的职责。”
    贾诩笑着说道。
    神色间也有些赞同。
    这一门三阁七殿有些根本不需要撤换,以后一样可以建立下去。
    “恩,宫殿宝树如今蜕变晋升,已经分出三层,最顶端的为王宫。第二层,我打算交给一门三阁七殿,作为总部之地。不仅可以拱卫王宫,更可昭显出地位超然。”
    易天行也颔首点点头,这一门三阁七殿,他本身也没打算直接撤换。不可否认,他们是具有大功绩的,在之前,为玄黄城的发展出过力,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成为最高机构。成为另外另加于王朝体制之上的一个阶层。
    “一门三阁七殿不会撤销。而且,将会成为大易王朝中各大部门最高机构,在今后,唯有德高望重之人才可进入其中。非有大功绩,不得进入。进入其中,可立传流传。”
    易天行再次说道。
    在他言语中,以后,这一门三阁七殿中很多都将成为一种类似于凌烟阁,入住功臣的超然之地。
    甚至可以为他们立传,流传千古。
    这一句话落在大殿中诸多人耳中,眼睛顿时一亮。
    都道神仙好,唯有名利忘不了。
    没有谁是真正的太上忘情,碰到自己追求的东西,照样会趋之若鹜。神仙也逃脱不了名利。要不然,怎么可能有人争一口气佛受一炷香的说法。
    他们是修士,但也是人,自然不可能摆脱名利的束缚。
    “陛下英明。”
    黄承彦等听到,也都会意,心中自然不可能拒绝。
    毕竟,这对于谁都有好处。
    “既然如此,那现在就开始确定今后大易王朝所需要建立的体制。必须要有足够的官员才能执掌各地。当然,在如今的永恒大陆上,以建村令建立村寨城镇,乃至是城池。这些城镇本身就是有主的。在建立体制中,必须要考虑到这些村寨城镇原先主人的身份地位。他们既然投靠本王,那就是有功之臣。卸磨杀驴之事,我易天行不屑为之。”
    易天行再次强调道。
    “若是用于王朝中的制度,在历史上的例子并不少。比如。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汉朝几乎没有多大差别,也是沿用秦朝的官制,虽然有所变动,但整体而言,依旧是三公九卿官制,延续数百年,这套制度,可以说,是一套极为完善的制度。”
    黄承彦沉吟一阵后开口说道。
    “还有,就是隋,唐,宋,明,清朝的三省六部制。这种官制,将各种职能再次细分,比之三公九卿制度更加严谨,可以说,那是世代发展的变化。能够被各大王朝沿用下去。这种职能的细分,已经是极为完善的一种官制。臣以为,三省六部制,其中三省可以暂时搁置。但六部制度却值得汲取其中精华。运用于我大易王朝。”
    蔡邕身前一步,开口说道。
    他是不朽学宫的宫主,藏经阁中收集的各种典籍,可不仅仅只是古代的圣贤之言,还有来自各朝各代的史书。对于各种朝代的官制都有很清楚的了解。
    三公九卿制有其好处,独到之处。但三省六部制能一直被各个朝代延续下去,也能看的出,其取代三公九卿制是一种趋势。有其必然性。
    一则,前者朝代确立时,对于各地的统治,无法做到极致,还有分封制度在其中。综合原因,是当时的社会体制不同,以权贵世家,各大势力与君王共同治理天下。
    越到后面,以科举的制度,打破世家对朝堂,对知识的垄断。让寒门弟子同样有晋升的阶梯,打破垄断的情况,就是世家走上陌路。三省六部制得到最大的发挥。人才尽入王朝之中。
    当时的帝王,都有一种天下人才尽入吾掌中的自信。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