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风流 - 第36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乾封元年四月二十八日,又到了早朝的日子了,朝臣们自是早早地便到了皇城外的小广场上,各自聚成些大小不等的小圈子,窃窃地议论着,话题左右不离河工一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议得个不亦乐乎,那架势比起朝堂上正式议事来,还要热闹上数倍,一切的一切无不预示着今日的朝议或将是朝局走向的一道分水岭,谁能最后得利却是不好说了的,当然了,也不是所有的朝臣都乐于在此时发表自己的看法的,新任监察御史骆宾王显然就没这么个打算,他不单没有凑到群臣们中间去,反倒是有意地躲在了个无人注意的角落里。
    骆宾王当官好歹也算是当了有些年头了,可上朝对他来说,还真是破天荒第一次,尽管如此,却并不意味着广场芸芸众官中就没有熟识之人,实际上,场中不少大臣皆是骆宾王的诗友,平日里也没少聚在一起评诗论道,关系都处得不错,然则此时此刻,骆宾王却实不想与众臣凑一块儿,只因其心中牵扯着实太多了些。
    骆宾王前些日子刚因琐事被参,原本以为被罢官已是无可避免了的,却因周王李显的横加插手,得以保住了官位,骆宾王嘴中虽不说,可心里头却还是记着李显的情的,也应承了李显的要求,用心地写了篇有关延揽天下才的檄文,本打算等李显来访时交了差,便算是还了个人情,然则却万万没有想到李显没来,倒是刘祥道这个老友先来了,居然还带来了监察御史的委任状,言语间浑然不见了往日的亲昵,倒是多了许多闪烁其词的试探之意,弄得骆宾王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愣是搞不懂自个儿平白无故地升了官是怎么回事,也不明白刘祥道为何要如此神秘地将委任状亲自送到府上,更搞不清楚刘祥道那些旁敲侧击的言语究竟是何意味,直到李显那头派了个人前来知会早朝事宜,骆宾王这才恍然大悟——敢情自个儿不经意间,居然已成了周王党,这令骆宾王实在是烦透了心,实不知今日早朝时究竟该如何自处的,这不,一宿都没能合眼,直到这会儿了,骆宾王还是没能就该不该按李显的吩咐上本一事下个决心,心中的烦躁就别提有多难受了的,自不会有心思去参乎众朝臣们的乱议。
    “快看,璐王殿下来了。”
    “咦,周王殿下也到了,奇怪,不是听说这兄弟俩刚大吵了一架,怎地同时到了?”
    “唉,亲王们的事,谁能说得清啊,别管了,上朝时间快到了,今日早朝怕是有好戏看了。”
    ……
    就在骆宾王思绪纷杂的当口上,璐王李贤与周王李显联袂而至,哥俩个一下马车便凑在一起谈笑风生,那等亲密无间状令一众朝臣们全都有些子看傻了眼,一时间议论之声大起,骆宾王也因此被惊醒了过来,看了眼被重臣们团团围着的二王,骆宾王的脸色瞬间变了几变,旋即,长出了一口大气,心中似已有了决断……
    “上朝,上朝……”
    李贤兄弟俩显然是算准了点到的,还没等群臣们寒暄完呢,宫门里便传出了宦官们一迭迭的喊朝之声,有鉴于此,众朝臣们自不敢稍有怠慢,各自按品阶排好了队,鱼贯行进了承天门,沿着宫中大道直奔太极殿而去。
    “圣上驾到!”
    或许是因着今日早朝十分重要之故,高宗并没有似往常那般让朝臣们等着,朝臣们方才刚在大殿中站好位,高宗便已从后殿转了出来,太子李弘紧随其后。
    “臣等叩见圣上,参见太子殿下。”
    这一见到高宗父子行出了后殿,一众朝臣们纷纷大礼参拜不迭。
    “众爱卿平身!”
    高宗气色显然比上一回早朝好了许多,中气也足了许多,不仅如此,抬手示意的手势也比往日要有力了几分。
    “臣等叩谢陛下圣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值此敏感时期,几乎所有的朝臣都注意到了高宗的振奋之情,尽自奇怪,却也无人敢随意放肆,纷纷照老例谢了恩,各自按品阶高低站好了位,静静地等待着高宗的旨意。
    “诸位爱卿,前番早朝所议之河工事宜未尽,时至今日,众爱卿对此可有甚见地,且都说来与朕听听罢。”高宗环视了一下下头的一众朝臣们,没甚废话,直接了当地便将今日所要议的主题点了出来。
    “启奏父皇,儿臣有本章在此,恳请父皇御览。”
    高宗话音刚落,太子李弘便从前墀前的座位上站了起来,一旋身,顺势从宽大的衣袖中取出一本奏章,双手捧过头顶,对着高宗躬身行了个礼,高声禀报道。
    “嗯,好,递上来。”高宗很是嘉许地看了李弘一眼,挥手示意了一下,自由侍候一旁的小宦官急急忙忙地跑下了前墀,将李弘手中的奏本转呈到了高宗手中,但见高宗不紧不慢地翻开了奏本,似乎很认真地过了一遍,而后捋了捋胸前的长须,一挥手道:“宣!”
    高宗这个“宣”字一出,下头的群臣们立马便有些个骚动了起来,只因大家伙都不是傻子,到了此时,又怎会看不出高宗与太子之间一准有着猫腻的存在,闹不好这份所谓的奏本就是高宗本人的意志,事关大局,自是无人不关心这折子里究竟写的是甚玩意儿。
    “儿臣李弘有本启奏圣天子:河工事涉漕运,大利社稷……河道事宜繁杂,非等闲可为之,当设机构以求事权统一,河道总督衙门势在必行,今有将作大匠杨务廉,有巧思,善机枢,久为工部重臣,可当此大任,必可根治河运之痼疾,以闻!”司礼宦官高和胜没有理会朝臣们的窃窃私语,一本正经地捧着李弘的奏本,拖腔拖调地便照本宣科了起来。
    杨务廉?太子这厮推荐谁不好,怎么将这货拱了出来,这不是给自己找麻烦么?河工之事重大,李显自是不敢稍有疏忽,一直都听得到极为认真,前面大半截都没发现甚不对头的,大体上都是按着数日前李显给出的建议在走着,可到了河道总督人选之际,李显却有些子挠头了——杨务廉其人李显这一世是没怎么与其接触过,可前一世却对其甚为了解,自是知晓此人本事是有的,可就是为人贪了些,前世那会儿就是因贪了数千万钱而被罢官流放的,此际让其出任河道总督这么个要职,一开始事情虽有可能办得漂亮,可将来却一准要出大乱子,这么个人物显然不是甚好选择,问题是该不该出言反对却令李显煞是犹豫了起来。
    “陛下,老臣以为太子殿下所奏乃正理也,当速行,老臣恳请陛下圣裁。”
    这一头李显尚在犹豫着,那一头阎立本已率先站了出来,高声大唱起了赞歌。
    “陛下,老臣也以为太子殿下之折乃老成谋国之理也,宜速行,望陛下明断!”
    阎立本一出,刘祥道自是不甘落后,同样也站出来高声附和了一把。
    “陛下,微臣以为太子殿下所奏甚是……”
    “陛下,臣附议……”
    “陛下,臣亦附议!”
    ……
    李弘此番听从了李显的建议,为保密起见,并没有将上本的事情传扬开去,一众太子的心腹里,也就只有阎立本与刘祥道两人知晓详情而已,不过么,这并不妨碍众心腹手下对李弘的支持,尤其是在此折废除了前番李贤所提出的酒牌、车马牌的情况下,诸臣工更是没理由不站出来表忠心的,这不,不止是太子的亲信们,便是为数不少的中立朝臣们也纷纷出列表了态,一时间大殿里热闹非凡,附议的声音此起彼落地响个不停。
    “父皇,儿臣以为太子哥哥所奏确有可观处,宜试行之,望父皇圣断。”
    一片噪杂声中,李贤以探询的目光看了李显一眼,见李显不动声色地轻颔了下首,自也就不再迟疑,大步行到了殿中,躬身禀报了一句。
    李贤一向与太子不睦,他这一站将出来,群臣们可都是准备着看好戏了的,毕竟河工事宜乃是李贤率先提将出来的,太子所为实际上是在抢功,着实算不得地道,李贤就此发作上一回,也算是情有可原之事罢,然则诸臣工怎么也没想到李贤不单没有与太子争夺,反倒出言附和了太子的奏本,尽管言语间尚有着保留的意思在,可支持之意却是明摆着的,这等出人意表的事情愣是令一众大臣们全都有些子傻了眼,满殿先是一片诡异的寂静,而后“轰”地一声骚乱了起来,私议之声噪杂得简直有如菜市场一般。
    罢了,不管了,杨务廉要真出了事,倒霉的也就是太子而已,至于河工事宜么,到时再说好了!趁着众臣呱噪之际,李显在心中已将利害关系反复推演了几回,实难找到一个更易杨务廉的稳妥法子,无奈之余,也只好先将此事搁置到了脑后,这便不慌不忙地从队列里站了出来,缓步向殿中行了去,他这一出列不打紧,原本正瞎议论的一众朝臣们竟就此安静了下来,无数的目光霎那间全都聚焦在了李显的身上……
    第一百零二章奇峰突起(下)
    李显的身量并不算高,虽说因着习武的缘故,比起寻常少年来说,要壮实了不少,然则毕竟尚未发育,也就还只是一少年郎罢了,走路的姿势也无甚过大的幅度,有的只是稳健而已,可就是这么平平常常走将出来,却给人一种沛然不可挡之威势,不单正瞎议论着的朝臣们就此安静了下来,便是连高宗也不禁有些愕然之感,脸上正灿烂的笑容竟因此为之一僵,至于太子李弘么,则更是因紧张而憋住了气,一张原本苍白的俊脸竟因此而瞬间涨得个通红。
    “显儿对河工一事亦有本要奏么?”
    也不知是否是因紧张的缘故,高宗竟不等李显走到殿中,便即开口问了一句道。
    “回父皇的话,儿臣以为河工一事太子哥哥所奏已近万全,行之必可大利社稷,儿臣恳请父皇圣裁。”李显没有理会一众朝臣们诧异的眼神,径直走到殿中,对着高宗一躬身,恭敬无比地回禀了一句。
    “嗯,好,甚好,诸位爱卿对此可还有甚要奏的么?”
    高宗私心里还是想要扶持太子的,之所以让李贤兄弟俩入朝,其实只是个制衡罢了,却并不意味着高宗真起了换马之心。此番早朝前,太子巧妙地制造了个空挡,支开了高和胜等随侍的宦官们,将折子提前交到了高宗手中,高宗细阅之下,深以为然,自是有心在朝堂上配合李弘演上一回大戏,唯一的疑虑便是怕二王会起而抗争,先前李贤站出来之际,高宗确实不无担心,可没想到李贤居然赞同了太子的奏本,这令高宗暗自欣喜不已,可兀自不是很放心,只因李显尚未表态,此际,一听李显也同意了太子的奏本,高宗悬着的心总算是落了地,兴奋之情自是溢之言表。
    “陛下圣明,臣等别无异议。”
    异议自然是有的,不说武后一党不想让太子把持了河工事宜,便是朝中够分量的大臣们也大多眼馋着河道总督这么个肥缺,一千万贯的差使啊,用不着太贪,随便过个手,十来万贯的花差那是一准少不了的,不眼红才怪了,可这当口上,谁又敢跳出来唱反调呢,没见连李贤哥俩个都屈服了么,事到如今,除了称颂之外,哪还有第二种选择可挑的。
    “好,诸臣工既然意见一致,朕便准了此折,杨务廉何在?”这一见一众大臣们皆无异议,高宗精神立马便是一振,提高了声调,直接点了杨务廉的名。
    “臣在!”
    杨务廉身为将作大匠,乃是从三品之高官,品阶自是不低,可因着职务关系,在朝堂上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发言权,往日里也甚少在朝堂上出头露面,但凡朝议时,他也就是个旁听者罢了,前次早朝河工事宜大起争端之际,他便已勃然心动,想要在河工一事上有所作为,只是那会儿政争颇激,杨务廉并不敢造次,也就只能是坐山观虎斗罢了,待得散朝之后,他可就没闲着了,直奔东宫,帮着太子好生出谋划策了一番,太子所奏的折子实际上便是出自杨务廉的主张,为的便是能谋得河工差使,而今,朝议已定,河道总督将降到手,杨务廉兴奋得简直难以自持,这一听到高宗点了名,几乎是窜着冲出了队列,一张老脸憋得跟猴子屁股似地通红着。
    “杨爱卿,太子保奏尔出掌河工之事,尔可敢为之否?”
    杨务廉一向负责营造宫殿花园等皇家建筑,其之能耐高宗向来是很欣赏的,对其此番出任河道总督自也寄托着厚望,不过么,该做的表面文章还是得做上一下方可,这便笑呵呵地问了一句道。
    “承蒙陛下爱重,臣自当效死命而为之,定不负陛下及太子之厚望。”肥缺在望,杨务廉自是不会虚言推辞,而是一派感激涕零状地回答道。
    “好,爱卿之言朕记住了,回头朕便给尔旨意,切记,河工事涉朝廷安危,爱卿切不可掉以轻心,朕期盼爱卿能早建奇功。”高宗显然很满意杨务廉的表态,笑着点了点头,嘉许了一番。
    “老臣叩谢吾皇圣恩,臣当效死以报。”杨务廉心愿得偿,大喜过望之下,连磕了几个响头,这才意犹未尽地退到了一旁,独自乐呵去了。
    “嗯?显儿可是还有甚要奏的么?”
    眼瞅着河工之事议得如此顺遂,高宗自是老怀大悦,环视了一下殿中诸臣,刚想着再说些勉励的话语,却猛然发现就在先前出列的朝臣们纷纷退下之际,李显居然站在原地没动,不由地便是一愣,狐疑地看了看面色肃然的李显,犹豫地问了一句道。
    “回父皇的话,儿臣确有本章要奏。”
    李显恭敬地躬身行了个礼,而后从宽大的衣袖中取出了一本黄绢蒙面的折子,双手捧着,高举过头顶,语气平和地回答道。
    “啊,这个,好,显儿有本便奏好了。”
    高宗此番将河工事宜交给了太子,心中其实还真是有些子愧对率先提出河工事宜的李贤兄弟俩,也确实有心要补偿一下小哥俩的,可又怕李显此时再在河工事宜上做文章,自不免又有些犹豫与不安,然则李显人都已站在殿中了,却又不好不让李显发言,踌躇了一下之后,还是开了金口。
    “谢父皇隆恩,儿臣所奏乃科举事宜,我朝科举承袭前隋,累三世而少更易,自高祖以来,累十五番大比,进士一科取士不过百人之数,惟天下无才耶?实不然也,岂不见民间遗珠比比,怀才不遇者众,何故如是?概因明经一科之谬也,朝堂所取之明经者,固有大才之辈,然,投机取巧之辈比比皆是,能默经文者众,而知大义者少,常此以往,民间向学者少矣,时移世易,变法宜矣,儿臣以为而今之科举已不敷我大唐之用,当革之!”李显的口才可是久经后世官场锻炼出来的,自是毫无疑问的棒,一番陈词下来,条理清晰不说,语调更是颇具感染力与号召力,如一柄重锤一般砸在了一众朝臣们的心头上,一时间满殿为之寂静,旋即,噪杂无比的议论声瞬间轰然而起。
    明经一科起自汉朝,分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等,考试之法,先贴文,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看起来似乎考得很广也很深入,实际上却不是这么回事,只因自有唐以来,明文规定了明经士子的资格——取得郡公或是公卿以上官员推荐者,方能参与明经科,这一限制的结果便是真正能参与此科的全都是权贵子弟,寻常寒门士子压根儿就不得其门而入,不得不去应进士科,可进士一科之难度远比明经高了不知多少倍,正如俗话说的那般——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再者,进士科录取数极低,一科最多的一次也不过录取了九人,比起明经一科动辄取士百余人简直不可同日而语,这还不算,明经科一中,基本上都能有官当,可进士中了,吏部那一关若是不取,一样当不了官,总而言之,如今的科举其实就是权贵子弟们的禁脔罢了,压根儿就不存在公平取士之说。
    李显的奏折直指科举的弊端与阴暗之所在,可谓是针针见血,言语也无丝毫的艰涩隐晦之处,一众朝臣们自是都听得懂,实际上,压根儿就用不着李显来分析如今科举的弊端之所在,这些事儿朝臣们其实都知道,只是事关切身利益,无人肯去捅穿那层遮羞布罢了,就更别说提出变革的主张了的,君不见满朝文武中,真正寒门出身的官员不足十分之一,其中还大体是武将居多,这等心照不宣的事情一旦被李显当庭抖落了出来,朝臣们震惊万分之余,也因此而慌乱不已,只顾着在下头瞎议论,却无人敢站出来驳斥李显的所奏,不止是朝臣们,便是高宗一时间也不知该说啥才好了,竟就此张大了嘴,完全就是一副被彻底震呆了的模样。
    “陛下,微臣亦有本要奏!”
    就在一片噪杂声中,一名身着御史服饰的官员从队列的末尾闪了出来,急步走到殿中,高声禀报了一句,瞬间便将朝臣们的目光全都吸引了过去,只一看之下,不少朝臣竟因此而惊呼出声来,只因这人他们熟得很,却万万没想到其竟然会出现在朝堂之上,这人正是文名满天下的骆宾王。
    呼……老爷子,好样的,够种!众朝臣在那儿惊呼不已,可李显却是暗自松了口气,只因接下来的事情还得借重这位老夫子的文学才华,若是没了骆宾王的参与,科举折子的戏码便不足以轰动天下,至少是不能达到李显所期望的最佳效果,说实在的,李显本已做好了骆宾王临阵退缩的准备,毕竟双方的交情并不算太过深厚,况且,在这等朝堂议事的氛围之下,压力之大可不是寻常人能承受得起的,李显并不敢担保骆宾王一定会站出来支持自己,而今,骆宾王不但站出来了,而且时机的拿捏也恰倒好处,这令李显安心之余,嘴角边不由地便露出了一丝的欣慰的微笑……
    第一百零三章适得其反
    “卿家是何年入的朝?朕怎地瞧着眼生得紧。”高宗愣愣地看了骆宾王好一阵子,愣是想不出面前这位御史到底是何人,不免有些子好奇,也没急着过问骆宾王的本章,倒是先追问其骆宾王的来历。
    “回陛下的话,微臣骆宾王,武德二年生人,籍,婺州;贞观二十年至二十三年,曾于道王府任记室参军事(亲王府属官,从六品上),后归乡务农为业,麟德二年中进士第七名,经吏部试,得授奉礼郎;七月,晋东台详正学士;昨日转监察御史之职。”面对着高宗的质疑,骆宾王并不曾慌乱,躬着身子,语气平和地将履历报了出来。
    “哦?原来如此,爱卿能中进士,当是大才,有何本章要奏,便说罢,朕听着呢。”御史不过八品官而已,按骆宾王的履历,得任此官倒也说得过去,只不过高宗却并不以为骆宾王出任御史乃是正常的官职递进——御史的品阶虽与东台详正学士持平,可前者是朝臣,后者却是普通下级官吏,实不可同日而语,在高宗想来,此举十有八九是李贤或是李显在背后推的手,然则高宗却并不打算去计较,概因此事符合制衡之道的需要,他自是不会去点破其中的蹊跷,只是笑着点了下头,很是温和地说了一句道。
    “微臣启奏陛下,圣人有云:有教而无类,是故,但凡学而有成者,不必计其出身,但有德才者,必贤也,又,怀社稷之心,报国而无门,岂不悲哉,微臣有感于此,特以诗咏之:三十二馀罢,鬓是潘安仁。四十九仍入,年非朱买臣。纵横愁系越,坎壈倦游秦。出笼穷短翮,委辙涸枯鳞。穷经不沾用,弹铗欲谁申。天子未驱策,岁月几沉沦。一得视边塞,万里何苦辛。剑匣胡霜影,弓开汉月轮。金刀动秋色,铁骑想风尘。为国坚诚款,捐躯忘贱贫。勒功思比宪,决略暗欺陈。若不犯霜雪,虚掷玉京春。”骆宾王的诗本就极佳,道尽了民间士子不为天子所用的悲哀,怀才不遇之痛贯彻全篇,再配上其沧桑感极强的语调,听得高宗眼圈都微微有些子发红了起来,至于一众大臣们虽满心不愿科举变革,可一样被骆宾王的诗所感染,一时间满大殿里的气氛骤然间便压抑了起来。
    “父皇,骆御史所赋之诗何其悲哉,‘天子不驱策,岁月几沉沦。’,此等人生之大痛,儿臣思及,便有涕零之心,我大唐向来开明,父皇又是明君,岂能坐而视之,儿臣恳请父皇圣裁!”就在朝臣们尚未回过神来之际,璐王李贤已大踏步地行到了殿中,慷慨激昂地出言禀报道。
    “父皇,六哥所言甚是,君子之悲,莫过于怀才不遇,变革科举乃顺天应人之举也,当速行之,儿臣以为行此事者,六哥最宜,望父皇明断!”李贤话音刚落,李显立马紧跟着出言附和道。
    “这个,这个……”对于科举之事,高宗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尽管心里头觉得李贤兄弟俩所奏颇为有理,也想就此给小哥俩一个补偿,问题是科举变革所牵扯到的方方面面之多,一点都不在河工之下,高宗心里头实在是有些个决心难下,此际,面对着李贤兄弟俩炙热的目光,一时间将不知说啥才好了。
    “二位贤弟,纵使科举须变革,也总得有个章程罢,此事重大,须轻忽不得,不若日后再议也罢。”高宗支支吾吾地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在一旁冷眼旁观的李弘却是看不下去了,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一派语重心长地插了一句道。
    嘿,好小子,好处拿完了,这会儿就想出幺蛾子了?美了你了!李显一看是李弘站了出来,心中暗自冷笑不已,可脸上却是一派的平静,对着李弘躬了下身子道:“太子哥哥教训得是,此事重大,是该有个章程的,臣弟不才,已有了些许构想,或能遂行之。”话说到这儿,也没再多理会李弘的脸色有多难看,微一转身,再次朝着高宗一躬身道:“启奏父皇,儿臣本章尚有未尽之言,恳请父皇容儿臣言之。”
    “唔,显儿有话但讲无妨,朕听着便是了。”高宗一来是确实想听听李显打算如何变革科举,二来么,也是考虑到制衡的因素,倒是没反对李显的上奏之请。
    “谢父皇隆恩。”李显一丝不苟地谢了一声,而后手捧着折子,朗声道:“儿臣以为圣人之言,治世之大道也,朝廷取材,当以道德、文章为本,务使人尽其用,方可显我大唐之开明,今之科举弊端甚多,须彻底革之,有鉴于此,儿臣思之再三,有所得如下:圣人云: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取材当以德为本,六艺为纲,考核科目有《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等五经,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合为四书五经,县有县学,取中者为秀才;州有州学,取中者为举人,唯举人方有大比之资格,三年一大比,取中者为进士,以时政、易理、诗为三场,以诗文定高下,废明经而独尊进士科,以显取士之公平,若能如是,则/民间无遗珠之憾,而朝廷无缺人才之虞,何乐而不为哉,儿臣恳请父皇明察!”
    “启奏陛下,微臣以为周王殿下所奏大善也,宜速行之!”
    “陛下,臣附议!”
    “陛下,臣亦附议!”
    ……
    李显话音一落,林奇等璐王一系的官员纷纷站了出来,各自出言表态,尽管人数不算多,也就二十余号人,可造出来的声势却不算小。
    这一见二王再度联手出击,李弘心头不禁很有些被愚弄了之感,自是又气又急,奈何先前刚被李显硬邦邦地顶过一次,在没有十全把握之前,他已不敢再出头胡乱打岔,唯恐被有备而来的二王当场整得下不来台,可却又百般不愿李贤兄弟俩就此成事,无奈之余,也只好将求助的目光投向了阎立本等一众心腹大臣。
    “陛下,老臣以为周王殿下所言过矣,我朝重臣出身明经者众矣,德且贤者不计其数,又岂是周王殿下所言的那般不堪,且凡明经者,皆有朝堂公卿以为担保,自可确保士子之德行无亏,何来投机取巧之说,此般种种,请恕老臣不敢苟同!”阎立本对科举事宜其实并不熟知,原本不打算站出来跟李显打擂台的,可一见太子在上头拼命地使眼神,阎立本也只好硬着头皮站了出来,胡搅蛮缠地扯了一大通。
    “陛下,阎尚书所言甚是,科举事宜乃朝堂取士之根本,切不可妄动,当慎行。”
    “陛下,老臣以为明经方是选材之正道也。”
    “陛下,臣等以为阎尚书所言乃老成谋国之理也,望陛下明断。”
    ……
    阎立本乃是太子一系的领袖人物,他这么一站将出来,亲近太子的大臣们自是纷纷出列支持,甚至许多原本甚少参与到诸皇子争端中去的老成之辈此际也都站出来呼应阎立本之言,一时间太子一方的声势浩大得惊人至极。
    嘿,果然都跳出来了,好,就怕尔等不出来,这么一闹之下,事情成了!一众朝臣们吵吵嚷嚷个不停,几乎是众口一词地反对科举变革,可李显却一点都不在意,不但不在乎,反倒心中暗喜不已,索性闭紧了嘴,压根儿就不去理会朝臣们的强烈反对,只因这一幕早就在李显的预料之中——太子本就势大,犯了高宗的忌讳,否则的话,高宗也不会好端端地将李贤兄弟俩引入朝局,先前太子拿走了河工,势力自是进一步扩张了开去,高宗虽说想要扶持太子,却一准还是会有疙瘩在心,如今这么一闹,高宗心里头的疙瘩明显便要膨胀了起来,本来就算对科举变革尚有疑虑的,也一准要借此事打压一下太子的气焰,换而言之,太子这头反对越是激烈,高宗心里头便越是要别一下太子的苗头,值此时分,保持沉默便成了李显最佳的应对方案,左右该说的都已经说过了,是与非高宗自己会去做一个判断。
    果然不出李显所料,朝臣们越是嚷得凶悍,高宗的脸色便越是难看,到了末了,已是阴沉得像是要滴出水来一般,虽不曾真儿个地发作起来,可那难看的脸色一出,原本正嚷得起劲的众臣们慢慢地便都没了声息,满大殿里登时便是一阵令人压抑无比的死寂。
    “诸位爱卿熙熙攘攘何为哉?是真欲为朕分忧,还是念着家中尚未出仕的子孙,嗯?朕倒是好奇得很,尔等一向自负才高,又有何人能写出骆爱卿这般诗句来,明经,哼,明经能取才?朕看未必罢,显儿所奏之事,朕看着就不错,朕意已决,由贤儿为首,显儿为辅,会同吏部、礼部好生拟个完整章程来,朕等着看!”高宗阴着脸扫了眼下头的群臣,毫不客气地便是一顿斥责,而后,也没管朝臣们的反应如何,下了道旨意之后,起身便转进后殿去了。
    高宗既已离开,这朝议自然也就议不下去了,一众大臣们自是就此悻悻然地散了去,一场激辩尚未开始便已告了终了……
    第一百零四章麻烦终于来了
    朝议已了,一场多方博弈算是告了个段落,只是余波却兀自未平,先是骆宾王当庭所赋之《朝天颜》一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便传神州,紧接着,无数寒门士子群起呼应,科举变革之呼声充塞朝野,不说外地学子反应如何,光是游学长安的数千士子投向礼部衙门的呼吁信、壮行诗之类的,便几乎将礼部衙门都给生生淹没了,几有汉末公车上书之盛况,高宗闻知此情此景,深觉此事拖延不得,遂于五月初一正式下诏公告天下,行科举变革事宜,由潞王李贤主持其事,周王李显为之副,天下寒门士子为之雀跃不已,为寒门士子请命之骆宾王遂就此确立了文坛清流领袖之名望,潞、周二王也因此而贤名传遍天下。
    贤名不贤名的,李显自然是不放在心上的,对他来说,这些虚名的玩意儿屁用都没有,朝堂争斗最终靠的还是实力的对比,从这个意义来说,能将宋献、何隆两个周王府出身的属官弄进朝中任职方是此番博弈里所得到的最大实惠,当然了,暗中安排推手,助骆宾王赢得文坛清流领袖之声望也算得上一个不错的收获,可惜的是老骆同志似乎不太领李显的情,并没有表现出“卖身报恩”的忠心,可也没拒绝与李显之间的往来唱和,彼此间的关系勉强算是若即若离罢了,不过么,李显也并不以为意,左右李显原本就没打算将骆宾王当谋臣来用,只消其肯在“大义”感召下帮些小忙,李显也就能满意了的,至于啥是大义,那就看李显需要用到其时如何去忽悠老骆同志了的。
    圣旨到手,办差的名分算是有了,李贤倒是马不停蹄地忙活开了,可李显却是就此躲了起来,连面都不曾露过一次,更别提履行甚副手的职责了,每日里除了日常必不可少的习武之外,其它事儿一概不理,甚至连王府的大门都很少出,完完全全就是一副甩手大掌柜的架势,让人实看不清李显的葫芦里究竟卖的是啥药。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