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世 - 两世 第174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女主别跑!。再者身边得力的人脑子都好用些,大家都轻松。
    便问椿“你哪里不明白?”
    椿虚心求教说“娘娘既然知道皇帝一定会答应,怎么却还要绕这种弯子?直接跟皇帝说,叫关先生开馆不就好了吗,开馆也不是什么坏事。”现在看来,齐田只是不愿意自己出面而已。
    关姜想了想,说“若是娘娘一力促成,也不是不行,但要是娘娘出面让出身世家的关先生开馆,未免太有偏向。想得多的人就要说,寒门之中也有堪为人师表的,怎么娘娘却只往世家想呢?如今娘娘被夹在中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罢了。只要事情最后能成就行。”
    椿问“可我也不明白,关先生开馆,对娘娘有什么益处呢?”
    关姜笑“世人重门第,仕人重师承。就好比宋家,为甚么逢年过节,往周家拜礼?宋大人现在贵为阁老了,而周大人已经不在世,死前也未到阁老之位。不过因为宋大人是周大人的门生,由周大人一手提拔。以后周府若有什么事,宋府也不能置之不理。同理,为什么宋家对孟家也好呢,因为孟家与宋家同是周大人的门生,是同门。为官之道,有些信义是要讲的。”
    又说“要往前几朝,宋小娘子见了娘娘,是便当以侍奉主家的心意相交。不过现在不大兴这些了。但宋小娘子入了宫,与我们娘娘亲近却是难免,她若一心辅佐娘娘,娘娘也要顾念她。”
    椿琢磨点点头,有些恍然大悟“朝上派系便是由此而来。”
    关姜走时,想起来对椿说“娘娘与宋家小娘子,和娘娘与徐小娘子是不一样的。娘娘与徐小娘子是患难之情、志趣相投,但与宋家小娘子相交,一是因为宋小娘子出身,二是宋小娘子这个人也没甚么毛病。以后两人处得好,必当继续以赤诚待之,若是不好那可就难说。”
    椿连忙应声“我知道了。”做近仆的,主家亲哪个人,远那个人,与主家亲近的那些人相互又有什么不同,都该心知肚明。
    关姜和椿说完话回到内殿,齐田正在写册子。关姜去看,原来是‘音字’的册子。觉得奇怪“娘娘怎么想起这个来?”
    齐田边写边说“他既然点头关先生开学馆的事,想必科考也不远了。”科考若设,各地国学馆再起,等学子入试时,世族便离死也不远。
    科考一事说起来,做了和尚的先皇帝到也想过重科举,可他想得虽然好,本领却差一着,即威慑不了世家,又管束不了寒门,急功近利,最后功败垂成。楚则居现在到也算继承父亲‘遗志’。
    还好,科考并不是一日之功。世族也不是没有时间。可也没有太多时间。齐田揉着额角,边写着音书,边想着后续的打算。
    那边田氏从宫里回去没几日,外头关先生就开起学馆来。
    楚则居那边的内侍官长贵,奉命出去打听,回来说,招进去的都是附近街头巷尾的毛孩子。这些孩子家里头多是经商的,孩子太小,在家又帮不到什么忙,平常一个不留神就不知道跑到哪里去闯祸,家里即有些闲钱,就请愿出些钱,把孩子都寄在学馆,反正听说关先生也还蛮有名气,那就更好了。
    听说还贵得很呢。
    又说还有许多官眷去问关先生还收不收女学生的。只因为他做过当今皇后的先生,家家都想把女儿送到他这里来,也不是非要学得多少学问,不过想着添个话头,以后入宫觐见,说起来跟皇后还是同门嫡女连城·傲世千秋。
    但关先生拿架子,人家便送了好多礼来。最后他也没收人家。还把那些礼都丢了出来,说此生只收一个女弟子。外头到还纷纷夸他清高,声望竟然又高了。
    长贵嘀咕“那些毛孩子给的钱可不少,也没见他说不要呀。给不起的还不让进呢。怎么还能说他视钱财如粪土呢?”名士的路数他可真看不懂了。
    楚则居并不意外的样子。笑一笑“你都懂得,能闻名天下的就是你了。”
    又过了大半个月,风向才变了。
    许多从外地来的仕子,往关先生那是里去。难说不是想走皇后的路子,某个前程,这才拜到学馆去。但关先生这次废话不多一个也没收。
    楚则居听了,就没再继续叫长贵打听学关先生学馆的事。
    长贵可看不明白,往老宫人那里去讨教,老宫人大口大口吃着油光发亮的五花肉,说“那关先生是皇后的老师,收不收这些人里头未必没有皇后的意思。皇帝知道了皇后无心网罗仕子为已用,还有甚么好打听。”到底楚则居是对齐田有一份戒备,想知道她这个皇后是怎么想的。
    长贵想想也是冷汗淋淋“那万一要是收了呢?皇帝会怎么样?”
    老宫人看了多少帝王?嘿嘿笑对长贵说“我们这些凡人,才是当场见真章,有什么都留不得隔夜。但你看这老天爷,善恶都看在眼里吧,可你行了恶事当下也不会有雷来劈你。这福报恶果,哪一样都不是当时就能有的,但你能说没有吗?皇帝心里怎么想,以后怎么样,你我哪里知道呢?”
    他皇帝看得多了,私以为皇帝都是这个样子,一笔笔记在心里头,哪一笔都不会忘。
    就好比前朝一任皇帝,连奸-母之仇都忍了,足足过了二十年才发动。那位可是连自己带子孙,崩头渣都没留下。真绝了户。
    老宫人想着,对长贵叹一句“这些世族,可是背主啊。你就说吧,若是有个人要杀你全家,手都动了,只是没杀成,你能不计较吗?瞧着吧,有他们的好呢。先头的皇帝差点被这些人连自己带儿孙一锅全逼死在都城。要不是九王,大家早住在地下了。九王做了皇帝,最后怎么都是留不得他们的。”老人家没有读过甚么书,连字也不大认得,靠的不过是人生经验。人活得久了,比那些囫囵读书的人要看人看事要清楚得多。
    再过几日。朝上,楚则居便提了要重开科考,还要在各地开学馆。
    先头一场大仗打起来,万事俱停。科考也停了。现在尘埃落定,也是时候重新开始。
    世族首先便不答应“先头也设过科举,结果如何?选上来的人参差不齐,许多鱼肉乡民者。”举荐制起码还有个举荐的人可以同罪,叫举荐者在推荐人才的时候格外小心谨慎,各方考核。科考上来的人呢,光考了学问,谁管他是个什么人?
    “官者,当以庶民为已出,爱护之,管束之,对恶行加以惩罚纠正。即为父母,却没有听说哪个父母要才学过人才能做的,必当重德胜于重才吧。德性如何,岂能以考试来分辨?”
    宋阁老不满“不通文不读史,便愚昧不知道理。连是非都无法分辨,又怎么去爱护、管束庶民?德性再高也只行愚政。以科考选有能之士,再从其中甄选有德之人委任官职,才是正道女配妖娆修仙路。”又踩了一句“举荐虽好,可也有任人唯亲之嫌疑。难免为逃罪责相互包庇,结党营私。”
    说着还真拿了个案子出来说。先皇即位时,某世族子弟于国丧期间行乐,举荐他的官员知道了,不止没有告发,反而把知情要去上报的人给杀了。“由微知著,这还只是丧期行乐的小事,便如此恶行恶状,若大事呢?……”
    两边谁也不服谁,官司一直打到年前。朝上就算了,世族还往宣室求见楚则居。
    楚则居不见,便又往皇后的长宁殿挤。
    宋阁老一听那么些人见皇后去,不以为竟“他们到真是一厢情愿,到底皇后是姓周。”
    立刻也叫自己夫人也进宫去。怕皇帝动摇,不止见皇后,还去了两位太后娘家。太后们也是寒门出生。又因为做了和尚的先皇帝在前,对世族并无好感。
    齐田那里的门槛都要被踏平。她一个也没见。
    这些人又去了田家。田老夫人不肯见,只说病了。这些人也不走,车子把大门都堵了,守着不放。田中姿回家马都近不了家门,一怒之下把这些赶车的都结结实实打了一顿。
    解了气,才假模做样去赔礼
    ……“哎呀,这原来是舅舅家的车啊,我不知道啊。我又不认得你家的马,马不都长得差不多吗?”
    ……“姑妈,你别瞪我,瞪我我也不疼,我想回过家而已嘛,回家也有错?……”
    ……“哟,这谁?跟我横?我打你家马夫不该打吗?照你这意思,我堵你家,你是不会发火了?”
    还真当天就拖了猪车把人家门口围了个严严实实。
    顺便跑去连围在周家门口的都没放过。
    田中姿这一闹,田家和周家门口到是清静了。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