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世 - 两世 第395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阿丑安安份份军营也辞了,不再去,成日在藏楼里看看书,写写字。时不时跟学馆的人一道去郊山打个猎什么的。
    幼帝登基五年时,神机已经装备了大半的卫军,三品以上官员也有配备。不过即没有军籍,都得将编号登录在册。阿丑也不知道从哪里弄了一只来。田氏看他这样安份,弄来也只是少年人爱出风头打猎的时候用用,便也算了。
    有了这一个,阿丑成日就开始捣鼓练起准头来。还在学馆里开了神机课。叫那些仕子们都学学怎么打得准。
    一时都城里好多儿郎都跑到学馆来了,就是想摸一摸神机。结果是他没一个月就往家搬了好大一箱子的大钱——那东西他好容易弄来,也不能叫人白摸。
    大概尝到了赚钱的甜头,又张罗着做别的买卖。对田氏说“我们家总要有些自己的营生。”如今又没有世家的包袱又没有官职在身,却又因为是先皇后的弟弟身上还有爵位,时不时又能入宫见见太后,在都城行走自然还有人卖他几分面子,想干什么没有不行的。
    田氏哪里不希望儿子有些志向,便是做商也没什么不行。她早看得透了。不在意这些。自然没有不答应的闲人勿禁。
    阿丑还真当回事办起来,成日不着家。
    嫫嫫与田氏说“小郎君知道养家了。”
    田氏听得直笑“忙活了那么久,就只得那么一箱大钱,能养得活什么?”都不够女儿马场那些马吃半月的。但心里也是欣慰。
    到了三月便想他说亲。
    正当头,宫里开始招女官了。
    长公主到了年纪是要去封地的。身边不能没有人。
    听寿太后的意思,长公主与幼帝一奶同胞,除了这两位公主一位皇子,先皇帝也没有别的子嗣。所以打算让长公主享亲王的待遇。
    等去了封地,一应杂事都必得有人手,治地的家臣之中自然得有女子才方便,这些女子又必得是懂得俗务,懂得律法,知道如何治地的。不然怕长公主不谙世事,被外头行走的家臣蒙蔽。所以要招人来受教,再过几年陪长公主去治地。
    这回却不从宫人里挑,毕竟宫人中多是粗使的,而打算从庶人里挑。
    这件事,几位辅臣各执一辞,以为公主虽然是有封地,到底与亲王不同,自为女子都是娇养在宫中的,每年只受供奉,从来没有哪位公主真的去往封地主事的前例。
    可这种事,到底也是皇家的家事。算不到国事里头。
    就算是反对,也起不到什么作用。再者,先皇帝的子嗣确实是单薄了些,谁也没想到他会死得这么早。何况除去幼帝,统共就只有两位公主了,于皇帝来说是至亲。
    于是挑家臣的事还真提上了议程。本来只是内宫办,挑的虽然是并非家仆而是家臣,辅臣也只以为顶多有都城各家送来识字的下仆罢了。
    却不料,公告发布出去,宫门第一天就堵了一堆人。越往后,人越多。除了都城周边的,还有从较远的地方赶来的。
    嫫嫫们压着,车上坐着各地来的小娘子们。车下跟着家仆,在宫门口排起了长龙。队伍里时不时还有吵闹起来的。或是家里父母追来了要把人拉回去,或是兄弟族亲。但到底是宫门口,不敢造次,说几句人不肯走,也没有办法。
    说着官话在都城长成的小娘子们到没有这种困扰,好奇地看着操外地口音的人拉拉扯扯。
    阿巧也在其中。她不穿女子襦裙,穿的是爽利的骑装。原本骑装是为了骑马方便才有的,可因为穿着便利,看着英姿飒爽,有先皇后和太后带头,这些年许多小娘子平常也爱穿。
    阿巧与都城小娘子们一道说话,见有一个孤身来的小娘子被人拉得扑在地上,过去打抱不平“咱们是为公主尽忠来的,你这样不情愿,未必是对朝廷有甚么怨恨?”把人一下便说哑了。看看不远处的卫军,气呼呼就走了。人也不敢再拉。
    把人扶了,都城的小娘子们便围来嘘寒问暖。一听家里是要拉她回去配个鳏夫,个个义愤填膺。拉着受了惊吓的外地小娘子与自己在一道呆着,免得那些人再趁着不备来拉人。七嘴八舌地给她出主意。
    花样的年纪,凑在一起很快便熟悉起来。这里头有像阿巧这样在学馆识字的,也有在家里请了先生教学的。只因为宫里太后喜欢聪明识字有学问的,官家的小娘子没有不进学的,又因为这样,下头家境好些的但有条件,也要让女儿识几个字读些书。
    苏任进宫时看到门口那些人,也万分意外。
    进去在宣室外遇到了几个辅臣,当先的关阁老脸色就不好,脸上还有一道血印子,也不知道是怎么来的。
    早来的走到苏任身边,小声说“关家小娘子非要去考。他说了几句重的,跟家里继室吵了起来。”看着血印子,大概不是吵那么简单了。关阁老那个继室都城就没有不知道的,那是个蛮横的主儿。时不时把关阁老骂得不敢回家。
    看着外头这么大的架势,是谁也没有想到的。便是想反悔也不能行。告示都盖了皇帝的印贴出去,总不好再反悔吧。朝令夕改,岂有信义。
    结果内宫选人到比科举还早了几天。固然人是没有科举的多,但这势头已经够大的。街上到处都是神彩飞扬的小娘子。不管是参考的,还是上街看热闹的。
    时不时有擦身而过的小娘子们带起阵阵香风,说的却是何种案例该当如何判决。争论个不休,又说,李氏书局出了什么书便是讲这些的。现在便去查证,输了要请席。仿佛个个都是治世的学究。
    诉部府衙再没有这么热闹过。许多小娘子结伴去查看案卷。笑吟吟,乖乖巧巧,又没有不让人看的规矩,门房也闹得没有脾气,因为里头还有本部官员家的小娘子在凑热闹,也不敢说别的话。
    嘀咕着“只只要考识不识字,懂不懂道理,这些现在看有甚用。”
    各家夫人也是无奈,坐在一道都叹气“做家臣有甚么好呢。”
    关夫人甚以为然“那怎么不好?那是谁,长公主!连幼帝都受她教训。要比起来,太后比她还差了一层。女儿们去了,便是迟几年嫁人,于家里却是有好处的。”她可还有个儿子呢,将来入仕头上固然有关阁老在,可谁知道幼帝长成之后哪些人才合他的脾胃呢?她虽然不懂朝堂上的事,可她懂得家宅的事,原配生的不论表面怎么跟继室亲近,那都是虚的。就好比关雉,会重用她这个继室用过的下仆吗?
    一朝天子一朝臣啊。
    自然巴不得再站得稳些。
    其它人听了,也深以为然。太后现在抛头露面越来越旺,幼帝上位后,必然要改头换面。若女儿能得长公主的重用,将来幼帝要自立,最信的还是他阿姐。一家要受重用,也就是长公主吹一吹风的事。
    考试就这样轰轰烈烈地办了起来。
    明明只取十五人。报名的却足有近千人。先取前三十人,再由长公主去挑。
    长公主如今站起来,快有齐田高了。与徐铮十分神似,什么时候都是神彩飞扬。看着稚气,挑人也竟然很规矩,齐田陪坐,看着她跟那些小娘子们说话,不由得有些时光如梭的感觉。宣室里的时光好像并不是以天来算,而是以事来计,一件事过了还有另一件,几件事完就是数年。
    不过看着静公主胸中成竹地考人,已经懂得说话的小公主像个小豆丁,跟在她身边学手学脚的,有些感叹“也不知道她跟谁学的。”
    椿好笑“还不是平日在宣室耳濡目染。有娘娘为榜样,苏大人也教得好。”
    齐田坐在那里,只觉得奇异。
    自己也能做为别人的榜样了?
    椿感叹地说“娘娘,以后只有更好的。”
    虽然缓慢,但渐渐的一切都在改变。现在是齐田,以后是长公主,将来有小公主,一代代去。不同于猛然绽放的烟花,绚烂地出现,却无声地消逝无以为靠。这是慢慢烧起来的野火,从一个点,向四周散去,一处接着一处,只要有人便绵延不绝。
    齐田点点对“是吧。”
    不打扰这些小娘子,悄悄便退了出去。外头遇到正要去读书的幼帝,看到她兴冲冲跑过来,一下扑在她腿上。小时候总是要抱,被长公主教训了几次,知道母母腿不太好,就再不叫她抱了。不过一天到晚要哭上几回。不是书没读好被先生教训了,就是阿姐又欺负他了,不然就是小马儿不听话不给他骑,想多吃点糖长贵不让,或者舅舅讲话太凶。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