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旌旗 - 第121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从这一点来说,刘备和诸葛亮还算不上丧心病狂,打仗哪有不死人的,古往今来,每一次大型战争,死的百姓都比士兵多,这是不可避免的。
    催命一样的战鼓声中,一万余名衣衫褴褛的流民,拿着刀枪,呐喊着、颤抖着,奔向新野城墙。
    在流民的身后,是刘备的正规部队,他们今天的任务不是攻城,而是充当督战队,侩子手,只要流民吃了一顿军粮,他们就是兵,对待逃兵,除了斩首示众外,不会有第二个选择。
    徐晃腰悬宝剑,站在城头指挥战斗,一见到刘备攻城的姿态,徐晃就暗暗叹了口气,高声喊道:“全军听令,不许放箭……”这不是徐晃心慈手软,不忍对流民组成的军队下手,哪有那样的事,别说是流民了,就是治下的百姓暴2乱,徐晃也不会放下屠刀。
    之所以不让兵卒放箭杀敌,是因为徐晃觉得没必要,对付一群乌合之众,徐晃觉得没必要浪费箭矢。
    这不是徐晃自信过头,在三国时期,徐晃是出了名的治兵严禁,但凡治兵严禁之人,可能不擅长攻击,但却一定擅长防守。比如在三国后期,徐晃就和关羽大战过,凭借固若金汤的防御,让威震中原的关羽吃尽苦头,就连曹操都称赞过徐晃有周亚夫之风。
    数百个铁锅放置在城墙上,锅里面是滚烫的开水,冒着蒸腾的热气。
    眼见到流民已经开始攀爬城墙,徐晃一声令下,城头的兵卒用木瓢盛水,向城下胡乱泼洒。
    热水的杀伤力不大,要是对付有铠甲头盔护身的兵卒,真没什么用处,顶多能形成局部烫伤而已。但对付几乎赤身裸2体的流民,对局是一个大杀器,裸露的皮肤被热水一浇,立即就被烫的皮开肉绽。
    每一瓢开水泼下,城墙下都能响起一片惨叫声。
    百姓的意志力肯定是不如正规军的,前面百姓的凄惨的叫声传遍整个战场,吓得后方的人裹足不前。就在这时,无数石头从天而降,在城墙下溅起无数朵血雨。
    开水只是伤人,百姓虽然怕,但还没到要命的地步,但是石头可不一样,被从天而降的石块砸中,骨断筋折都是轻的,运气稍差就是脑浆迸裂的结局。
    这世界上,亡命之徒并不多,一轮石块砸下来,吓得百姓扭头就跑,根本就不顾刘备的号令了。
    四散奔逃的流民根本就没机会逃出生天,迎接他们的是呼啸的羽箭,一眨眼间,就有上百名流民惨死在乱箭之下,荆州军官声嘶力竭的喊声此起彼伏:“擅自后退者杀,作战不利者杀,扰乱军心者杀……”
    一声声冷酷无情的“杀”字彻底震慑住了妄图逃跑流民,他们停下脚步,用惊恐的眼神看着荆州兵卒。
    但迎接他们的依旧是张开的弓弦,寒气逼人的刀锋,还有一双双嘲弄、冷酷、怜悯、感叹,各种神情掺杂在一起的眼神。但无论如何,倒地上呻吟翻滚的同伴告诉他们,逃跑!就是死路一条。
    在弓箭钢刀的胁迫之下,这些流民硬着头破再次冲向城墙。
    党恐惧到了一定的程度,人就会变的疯狂,第二次冲向城墙的流民变得有些失去理智,滚烫的开水泼洒在他们身上,这些流民就像毫无知觉一样,不管不顾的爬上云梯,和城头上的守军肉搏。
    至于零星落下的石块,根本就不能引起这些流民的注意了。
    “杀……”在徐晃的指挥下,曹军发出整齐的呼喝声,刀枪并举,在城头掀起一片腥风血雨。
    流民再怎么疯狂也是流民,和训练有素的兵卒相比,他们就像羔羊对抗饿狼一样软弱无力,没有多少反抗能力。兵卒们配合默契,长枪和钢刀联合攻击,根本就不给流民留下任何抵挡的角度。
    短短一个照面,攻上城头的上千流民就跌落云梯,死在众人面前。
    大批同伴的死亡就像冷水一样淋在流民心头,他们霎时间就愣在原地,眼中是无尽的恐惧,痛苦!
    城头是密不透风的刀网,身后是虎视眈眈的荆州兵卒,这些流民根本就不知道何去何从。
    不知是谁,第一个扔下手中的钢刀,跪在地上嚎啕大哭起来:“我不想死,我不想打仗……老天爷……我只想好好种地,养活老婆孩子,为什么要逼着我们上战场……为什么啊……呜呜……”
    有第一个就有第二个,流民们络绎不绝的跪倒在地,扔下兵器,他们不敢前进,也不敢后退,只能在战场之间发泄着,痛苦着,辱骂不开眼的老天爷,辱骂这人吃人的乱世。
    他们不甘心,为什么辛辛苦苦劳作了一年,却连饭都吃不饱。
    他们不甘心,为什么同样是乱世饥荒,为什么有人却还能锦衣玉食。
    他们不甘心,为什么大人物总喜欢挑起战争,攻城略地,安安静静的活上一辈子,而自己总是无力反抗,打什么仗啊……搂着婆娘说说话,逗逗孩子玩耍,岂不是更好。
    他们不甘心,为什么有的人生下来就是王侯将相,而他们却连自己的性命都掌握不在自己手中。
    刘备和徐晃心里也不好受,没有愿意当刽子手,对这些流民举起屠刀,说是说,做是做,这根本就是两个概念,任谁看到上万人痛哭流涕,哀嚎控诉,也不会无动于衷的。当然,某些大家熟知的人例外,蜘蛛不敢举例,自由心证吧。
    和刘备相比,徐晃还好一些,他是被动防御一方,不杀人就要被人杀,所以杀起流民来愧疚之心少一些。
    但是刘备却不一样,这些流民都是被他用粮食引诱来的,可以这么说,是他用一点点粮食,就换取了这些流民百姓的生命。刘备虽然伪善,但是刘备也不是豺狼心性,也有恻隐之心。
    (蜘蛛书里的年代变化很明显,各个人物的实力、心态,都在变化,不要一成不变的看人,比如,张颌、孙策的武艺就在上升期,而黄忠、严颜的武艺就在平稳期了,谋士也一样。)
    第二百七十四章一语点醒梦中人
    残忍血腥的攻城站没有结束,虽然曹操和刘备都有恻隐之心,但天下大势并不是他们两个人能够决定的,枭雄不能,英雄也不能,战争依旧是要死人的,两个人唯一能做出的取舍就是……尽量死别人。(.)
    如此一来,新野就变成了一个血肉战场,一直到建安六年十一月下旬,参战的流民百姓高达十万余人,其中新野的居民也被卷入战争之中。
    这些参战的流民大多数都惨死在战争的漩涡中,只有极少数幸运儿,逃过一劫,但也都加入到军队之中,讨一口饭吃。
    到了最后,徐晃也没挡住刘备的大军,这是实力使然,并不是徐晃的能力问题。
    城破之时徐晃和张颌带着一万余兵卒突围而出,在育阳县停下脚步,布置防线,延缓刘备北上的速度。
    其实徐晃和张颌并不需要太在意,连续几个月的大战下来,刘备也无力北上了,严寒!是荆州兵卒最大的敌人。
    荆州还好一些,但是河北之地已经是寒风呼啸,白雪皑皑的隆冬时节了。
    对于贫苦百姓来说,一年之中最难熬的时间到了,夏秋两季,饿了还能挖些野菜吃,冷了也能找个被风的地方取暖。但是到了冬天,根本就没地方挖吃的,冷了也没地方避寒。
    冻饿之下,李重治下的百姓足足消失了将近两成。
    说句心里话,狼心狗肺的李重心痛之余,还有些庆幸的心思,死于冻饿的饥民百姓都是老弱病残,可以这么说,大自然进行了一次优胜劣汰的活动,将生存能力不强的老弱淘汰了。
    可以这么说,到了明年,李重的民政压力就会减小许多。
    将在草原抢掠而来的牛羊、粮食处理分配完毕,李重就召集麾下文武商议军事,最主要的提议就是明年要不要攻打曹操。
    由于地理位的原因,中原的天气要比河北温暖一些,春天也来的更早一些,也就是说,同样遭受饥荒,曹操要比李重早一个月左右恢复过来。
    那么,要不要先下手为强,抢先出兵攻打曹操,就是一个需要仔细、慎重商议的问题了。
    同样,李重的的手下又提出两个不同意见,保守方和激进方。
    保守的代表人物是陈宫和赵云,在陈宫和赵云看来,如今河北之地刚经过一场严重的灾荒,应该休养生息为上,不应该妄动刀兵。
    激进方的代表是李儒和太史慈,在他们看来,河北受灾严重,但是中原也好不到哪去。曹操连年征战,早就难以为续了,只要再加一把劲,曹操势力就会崩溃,至少也能将曹操逐出中原。
    另外,李儒和太史慈还认为,相比中原,孙策和刘备受灾更轻,一定会出兵攻打曹操,要是不趁着这个机会进兵,配合二人,就没办法在战争中捞到好处。
    这两个理由都对,都正确,李重顿时就难以取舍了。好在距离开春还有很长时间,李重有充裕的时间准备来考虑。
    但是谁也预料不到,一个关系到天下局势的决定,出现的原因仅仅是个女人的随口之言。
    拥炉煮酒,闲看梅花,这是富人专有的娱乐活动,穷人还是将精力放在养家糊口上比较现实。
    但很显然,李重就有做富人的资格。
    这一日两次带着两位夫人,蔡琰、甄洛,以及红颜知己貂蝉,还有介于妻妾之间的顺娘饮酒取乐,简单点说就是喝花酒,散散心。
    席间李重忽然说出自己的疑问,必须要说明的是,李重就是随口一说而已,他也没指望四个女人能给他出什么主意,退一步说,就算四个女人给他出了主意,李重也不会当真的。
    战争、让女人走开!标准的民族主义者,大男子主义者,特别迷信这句话。
    顺娘给李重满了一杯米酒,随口问道:“将军就是为了出兵不出兵踌躇不定吗?在奴家看来,这没什么不好决定的啊。”
    “咦!”李重眨了眨眼睛,笑眯眯的问道:“夫人又什么好的提议,说来听听。”
    还没等顺娘说话,甄洛就笑道:“姐姐别瞎说,庙堂之事可不是你我女流之辈可以参与的,你还是努力给夫君生个孩子吧。”
    甄洛这话可不是乱说,在汉代,后宫干政可是一个很违背主流观念的事,弄不好都要被赐死。
    李重是穿越人士,虽然也有点大男子主义,但女人却不那么歧视,于是哈哈笑道:“没关系,就当听笑话了。”
    看到了才并不生气,顺娘这才有些惶恐的说道:“奴家就是想问将军,将军平定天下的目的是什么。”
    顺娘的话确实问道李重心里面了,叹了口气,李重慢慢的说道:“其实我当初那有什么大志向,不怕诸位夫人笑话,几年以前,李重只是为了能保全性命,这才于乱世之中起兵征讨董卓。诚然,荣华富贵,权势地位,也是李重想要的、李重也做到了这一点。现如今,李重自保有余,心思也就慢慢变了……能让百姓活的舒服一些,李重还是愿意做的。”
    顺娘柔柔诺诺的说道:“夫君才学十倍于凡人,自当一统天下。”
    夸完了李重,顺娘这才接着说道:“奴家认为,夫君应该尽早出兵中原,一统天下。”
    “为什么?”李重端起酒杯,慢慢问道。
    顺娘鼓足勇气说道:“奴家认为,天下百姓已经哭了太长时间了,夫君如果有能力,就应该尽快结束这个乱世,早日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呼……”李重闻言一愣,慢慢的将酒杯放到嘴边,一饮而下。
    顺娘的话就像暮鼓晨钟,震得李重心神激荡,他从来就没想过,如今锦衣玉食的顺娘还有如此朴素的想法。顺娘还像十年前的顺娘一样,柔弱、善良。而自己是不是变了呢,是不是已经迷失哎这乱世之中了?
    反正现在进兵与否也是难以取舍,还不如做一次好人,尽早结束这黑暗的乱世顷刻之间,李重心里就下了决定。
    “哈哈……”李重高声笑道:“多谢娘子一言,李重喂你喝杯美酒如何。”
    貂蝉抿嘴一笑道:“将军又开始胡闹了!”
    李重坏笑一声,呵呵笑道:“那不如本大官人……和你们好好胡闹一下吧!”
    “夫君……天还没黑呢……啊!”
    第二百七十五章虽千万人吾往矣
    建安六年的灾荒,华夏大地的人口足足损失了十分之一上下,注意,这是直接死于冻饿的人数,并其中并不包括因为参战,疾病而死的百姓。。
    可以这么说,如果不能尽快结束战争,将华夏的力量放到休养生息上,一旦再次发生同样规模的灾荒,华夏人口至少要减少一半以上。战争和灾荒,已经让华夏虚弱到极致。
    按照常例来说,任何诸侯都不会在这个时候动兵的,但事情就偏偏出乎意料之外,李重开始大规模调动兵力,声势之大、振动九州。
    这种毫无顾忌的调兵当然瞒不住天下诸侯了,第一个得知消息的就是曹操,谁让曹操距离李重最近呢。
    不用太仔细的调查,曹操就知道李重绝对不是虚张声势了,这一点也不难猜,如果是在好年景,李重还有百分之一虚张声势的可能。可如今的形式谁不知道,大家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一次大规模的兵力调动需要多少粮草,那是个天文数字,李重就是脑袋进水了也不会干这种傻事。
    怎么看,李重也不是周幽王那种脑残人士不是。
    很自然的,李重这种疯狂的调兵就牵动了天下局势,孙策和刘备这两个潜在盟友自然要配合李重的军事行动。。
    这不是他们真的就齐心合力,看曹操不顺眼,实际上李重现在的实力并不比曹操差多少,顶多是底蕴稍有不足而已。可谁让曹操倒霉呢,换做谁占据中原,也要扛过各方诸侯的围攻才行。
    虽然大家都差异李重的神经病举动,但真正有见识的人物并不认为李重脑壳坏了,不可否认,现在就是曹操最虚弱的时候,李重的用兵有些出其不意的味道。
    但却没人知道,这是李重难得的发了一次善心。
    于是孙策和刘备也立即调动兵马,准备参战中原。
    但是,这两个人却并没有穷兵黩武,每个人只是聚集了四五万人马而已,相比李重召集的八万大军,两个人确实有点寒酸。
    原因很简单,李重要保证足够的实力,才能保住到手的胜利果实,也就是说,在击败曹操以后,李重还要做好和孙策交手的准备,盟友这东西,就是用来背叛的,无论是孙策还是李重都懂的这个道理。
    说实话,李重现在有点后悔了,他当初用一封书信救了孙策的性命,是因为李重认为孙策就是一介匹夫,要比孙权好对付的多,但是现在看来,这简直就是一个大败笔。
    孙策和周瑜配合默契,一文一武相得益彰,确实是李重的劲敌。。
    对天下局势的判断,要走一步看三步,按照李重的分析,做好的情况就是大家联手击败曹操,瓜分中原。但是想要彻底消灭曹操那是不现实的,曹操在中原之战中失利,一定会退守关中,重演董卓当年据守虎牢关的局势。
    到那个时候,还指望能和孙策刘备保持密切关系,无异于痴人说梦,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自己的实力就是天下最大的了,很有可能会遭受三方夹击,不能不早做防备。而正是因为如此,青州和兖州一定要牢牢的控制在自己手中,不然的话,李重的后勤力量根本跟不上。
    初春,青草刚刚抽出嫩芽,李重的大军就聚集到历城。
    之所以选择这个时候出兵的原因是,李重在草原和辽东搜刮了大批战马牛羊,这些牛羊在冬季宰杀了一部分,但还有一些存活到现在,也是李重储备的军粮,没有青草,军粮就要饿死了。
    节省点算,这些劫掠而来的牛羊在加上李重储存的粮食大约能让李重的八万大军坚持到五月份。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