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旌旗 - 第174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黄忠有这个想法很正常,李重军中的大将谁没几个铁杆,赵云和太史慈更有一帮手下,张辽和高顺相互帮衬,甘宁和魏延臭味相投,就自己老哥一个。没有铁杆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比如领功劳的时候没人帮你说话,陷入困境的时候没人拼死相救。
    不是没有例子,后来关二哥大意失荆州,不一定跑不了的,孟达和刘封或许扭转不了败局,但却不一定救不了关羽这个人。
    文聘如果投降了李重,黄忠不但能领到一件功劳,还能找到一个铁杆,何乐而不为呢?
    黄忠策马来到文聘跟前,背过大刀,笑道:“仲业,我的意思你也知道,如今赵王占据数州之地,兵强马壮,刘备远远不是对手,仲业你何必为了刘备搭上身家性命,吊死在一棵树上呢?”
    还没等文聘搭话,黄忠接着说道:“如果刘备此人真是一个明主,黄忠也不劝你,但你看现在,刘备侵吞荆州,欺压大公子,手段何其卑鄙。就说这次让仲业你来断后,分明就是借刀杀人之计,消除刘景升在荆州的影响力,你又何必为他卖命呢?”
    一段话下来,文聘听的颇为意动,黄忠还有一个原因没说出来,大家都是刘表的旧将,背叛刘备你还有什么心里压力。大家当年默认了刘备占据荆州,不就是觉得刘备此人雄心壮志远强于刘表,想要建功立业吗?
    现在刘备很明显不是李重的对手,恩……估计也不是曹操的对手,投靠他没有一点意义啊!
    想到这里,文聘皱眉道:“赵王确实雄才大略,文聘早有耳闻,但文聘一家老小都在荆州,实在不敢拿家人的安慰冒险。汉升的好意文聘心领了,这便动手吧!文聘就算身死于此,也绝无怨言。”
    黄忠既然敢来劝降文聘,自然早就考虑好如何安置文聘家眷的问题了,事实上黄忠自打接到甘宁求援的消息,就一直想这个问题,如何劝降文聘,黄忠早就有了腹稿,只见黄忠闻言笑道:“仲业此言差矣,黄忠敢用身家性命担保,就算仲业投奔了赵王,刘备也不敢动仲业家眷分毫。”
    “此话怎讲?”文聘奇道:“汉升你可不要乱说,文聘可不比汉升你,一共就一妻一子,逃到河北不是难事,文聘家中有上百口人呢?”
    黄忠嘿然一笑,说道:“我当时投靠主公原因和你相差甚远,算是我黄忠自己用兵不当,中了主公的妙计,但仲业你不一样啊,文聘你在刘备手下行事可没出过丝毫差错,刘备兵败,完全是技不如人,他根本不是主公的对手(周瑜:是我用的兵好不好)。”
    “也就是说,错误都是刘备自己犯的,又怎么能推仲业你出来当挡箭牌呢?想想看,刘备回到荆州,敢对付仲业的家人吗?”
    黄忠这次说的确实很有道理,你刘备自己指挥失误,兵败逃跑,留下断后的大将无奈之下投靠了敌军,你敢杀这个大将的家人吗?
    按照律法来说是可以的,实际上武将的家人也就和人质差不多,但于情理上,却绝对说不过去。文聘真不比黄忠,黄忠失败那是自己找的,文聘是属于代人受过而已。更何况文聘在荆州的影响力也不小,特别是在军中。
    而且到现在为止,刘表的手下也有一些人蛰伏不出,比如王威、金玄等人,刘备要是杀了文聘的家人,这些人兔死狐悲,更不会出仕给刘备效力了。
    文聘转念一想,就明白了黄忠的意思,却依旧有些问男的说道:“话虽如此,但文聘受命再次抵挡赵王的追兵,如果真是力战不胜,迫降于赵王还好说。但如果未动一兵一卒就投奔了赵王,岂不是给了刘备借口。”
    黄忠一斗胡须,高声笑道:“这有何难,我与甘宁将军就留在此地陪仲业你了,就当仲业你独自抵挡我与兴霸二人,如何?”
    文聘没有答话,却扭头看了看甘宁。
    甘宁此刻真有点哭笑不得了,心说黄忠你这招降也太简单了吧,早知道如此,这些话我也会说啊!但看到文聘向自己看来,甘宁只得沉声说道:“就依老将军所言,文将军如果投靠主公,甘宁绝不发一兵一卒追杀刘备,可否?”
    第三百七十九章坏心眼儿的下场
    文聘沉思良久,长叹一声,说道:“既然如此,我文聘也不是不知好歹的人,就请汉升兄给文聘引荐一下吧!”
    说罢,文聘转过头来,冲着手下的兵卒说道:“各位,我文聘要弃暗投明了,你们是和我文聘一起投靠赵王,还是各寻出路,悉听尊便吧!”
    话音刚落,就有数十名兵卒乱七八糟的叫道:“我们和将军共进退……一起投靠赵王……誓死追随将军……”
    必须要解释一下,这不是文聘的人缘有多好,也不是李重威名有多大,而是这些人就是文聘的亲兵。亲兵和主将的关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果主将给力的话,这些亲兵有很大机会混个偏将,裨将当当,但如果主将不给力的话,呵呵,那就看运气吧……
    现在也是一样,文聘投靠李重了,他们也只能跟着投靠过来,不然的话,就算回荆州,也没人敢收留他们,“背主家奴”这四个字肯定要刻在他们脑门上的。
    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人都有盲目的从众心理,看到有人抢先投靠李重,顿时就有不少人跟着投奔过来,眨眼之间,就有三四百人选择了当二五仔。
    有人投奔李重,当然也有摇头拒绝的,这些人一些是刘备从徐州带来的丹阳精兵,一些是有家有眷的荆州兵卒,故土难离这句话不是说说而已,能投奔李重的兵卒基本上都是光杆司令,一家就一张嘴的存在。
    甘宁和黄忠带还讲些信义,并没有为难不愿意投降的兵卒,当然收缴兵刃铠甲是必须的,言之有信和放虎归山是两个概念。
    本来甘宁这个无耻水贼还打算背信弃义,接着追杀刘备,但话一出口,黄忠和文聘就立即表示拒绝,无奈之下甘宁只得和二人去见李重了。
    其实甘宁也知道,能不能干掉刘备靠的不是有多少兵马,而是运气,大耳贼别的本事不好说,但要说到安全撤退的本事,绝对是天下第一。
    刘备的运气当真不错,都不是不错,及那只可以说是上天眷顾、
    赵云、周仓、周泰等人渡过濄水一路追杀刘备,虽然也斩杀了不少敌兵,缴获无数铠甲兵刃、辎重旗帜,但还真追不上刘备,追追逃逃之下,两支军队就过了新平县。新平县现在在刘备手里,但赵云等人也不攻打新平县,这没有一点实际意义,追杀刘备的意义远远大于攻下一个小小的新平县,反而是绕城而走,接着追杀刘备。
    追过了新平县,就是浪荡渠了,浪荡渠又名阴沟水,是颖水的之流之一。说起浪荡渠,还和濄水有些关系呢。传说中截教教主通天道人由于种种原因,被鸿钧道人责罚下界,在陈国重修道德。
    而太上老君就负责看守通天道人,后来二人不知道起了什么争执,通天道人掀起袍子,就撒了一泼尿,并且用法力引动黄河之水,将自己这泼尿化作一条河流,这也是引沟渠名字的由来之一。
    至于阴沟这个词是不是出自于此,就不得而知了,太上老君见状,同样弄出一条河流,就是濄水,濄水一开始不叫濄水。但后来太上老君怕濄水泛滥,有损功德,就把自炼丹的锅炉投入濄水,用法力镇压濄水,久而久之,锅水就被称作濄水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太上老君有悔过之意,所以称作濄水。说这个没有实际意义,蜘蛛白话白话,就当科普了。
    刘备逃到这里,已经逃了将近二百里,人马早就疲惫不堪,变成强弩之末了。
    但就在这时,刘备终于向人们证明了他为什么是天之骄子,是得到上天眷顾的人。本来这些天天气就很暖和,直有春暖花开的意思,但刘备逃到濄水之后,天气愈发暖和起来,濄水的冰面居然都有解冻的架势了,冰面咯咯作响,人马不能通行。
    刘备大喜,连呼:上天保佑,带着残兵败将沿浮桥过了濄水,赶在李重的追兵到来之前,一把火烧了浮桥,施施然回转荆州去了。
    刘备刚过了濄水,赵云等人就追到了。见到刘备烧了浮桥,众将都感到有些好笑,心说刘备这是被追的晕头了吧,现在河面冰封,你烧了浮桥有什么用。但众人到了河边准备渡河之时这才发现,濄水的冰面已经裂开了,根本走不了人。
    众将顿时无语,都有点被刘备逆天的运气吓住了,要知道现在可是冬天,濄水虽然位处陈国郡境内,比较靠南了,但也不应该解冻啊!
    面对刘备逆天的运气,就连李重也无话可说,摇头轻笑一阵之后,心中暗道,难道刘备马跳檀溪也是真的,麻痹的这也太玄幻了。众人叹息一阵,就收兵回祏县去了,当然,李重也没忘记顺手接收一下新平县。
    但不管怎么说,李重这一次和刘备大战也算得上大获全胜了,捉不到刘备实属正常,就算没有天气骤变也是一样,说实话,真要是抓到了刘备,众将才会奇怪呢。
    期间黄忠也将投靠过来的文聘引荐给李重,李重自然好言抚慰一番,让文聘领江夏太守一职,这次李重倒不是乱封官,文聘当过江夏太守,也是李重为数不多的记忆之一。什么,你说现在江夏还在刘备手里呢?那有什么关系,封官和有没有地盘没有任何直接联系。
    李重封文聘为江夏太守,之时表明一个态度而已,让文聘知道,自己很重视他。
    连续教育了曹操和刘备,李重也该偃旗息鼓了,下面要做的就是如何安排明年的战略计划。着李重早有腹稿,首先李重安排的就是浪荡渠以北的防御问题,赵云屯兵雎阳,和陈留的太史慈遥相呼应,镇守河北集团的南线战场。
    其次李重就是给甘宁和周泰布置任务了,他们要和张辽配合,攻打九江、庐江二郡,这个任务一点也不难,张辽手中有三万多兵马,独立应付战事都没问题。甘宁和周泰的主要任务是统御水军,防止刘备北上。
    虽然李重的水军肯定比不上刘备的水军,也不是摆设,就算打不过江南水军,多多少少还能起个耽搁时间的作用,给张辽留下准备时间。
    实际上这是一个练兵为主的调兵活动,就算刘备不主动进攻,甘宁和周泰也会主动上门挑战的。
    补充一下,在李重的军事计划中,甘宁是要屯兵江都,周泰是要屯兵历阳的,以便将来和江夏的文聘相互呼应,共同布置大江防线。
    但无论是甘宁、周泰、还是文聘,他们都不是水军统帅,水军统帅是周瑜。不过周瑜在大多数时间里都是一个挂名的主帅,只是负责练兵计划,训练计划而已,真正的水军统帅还是甘宁。
    这也是李重制衡周瑜的手段,不过周瑜也没什么怨言,李重这么做很正常,再怎么说还是甘宁更得信任。
    到了现在,建安九年的战局已近接近尾声了,李重没有立即回转邺城,主要是想看一下关羽的结局如何。
    关羽这一路上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有惊无险。
    太史慈一直关注濄水战场的情况,得知李重大获全胜,立即带领三千轻骑南下,准备截杀关羽。没出任何意外,在阳夏县,太史慈和关羽不期而遇,二人展开一场厮杀,不过这次关羽真被逼急了,只用了一百余招就逼退了太史慈,带领残兵直奔许昌而去了。
    不过关羽也就是逼退了太史慈而已,并不是打败了太史慈,实际上关羽的情况更接近于夺路而逃,他还要应付太史慈的随后追杀。
    实际上太史慈也不完全不是关羽的对手,自从在徐州被吕布重伤之后,关羽的战斗力就下降了一个档次,比不上赵云、马超、张飞这些人了,短时间内的爆发还可以,但耐久力差远了。太史慈这种武将可不是关羽在一百招、二百找就能解决的,关羽胜的快,只不过是关羽现在敢拼命,而太史慈不愿意和关羽拼命而已。
    太史慈当然不愿意和关羽拼命了,拼命是战败一方才会用的手段,太史慈现在要做的就是慢慢消耗关羽的实力,然后坐山观虎斗,等着看曹仁围攻关羽了。就这样,太史慈一直追杀关羽到了新汲县附近、洧水东侧,进入颍川郡,这才装作战马体力不支的样子,放缓了追杀关羽的举动,慢慢掉在关羽的后面。
    事实证明,坏心眼儿的人是不会有什么好下场的,太史慈想得很美,但很可惜,曹仁也是这么想的。知道了刘备惨败,曹仁也带着三千轻骑南下了,想要在新汲县附近截杀关羽,曹仁的心思也是痛打落水狗可以,但和关羽拼命,那就免了吧。
    当然,要是能阻止一下关羽,让追击的太史慈和关羽拼命,自己坐山观虎斗,那就更好了。
    两个二货都怀揣着小心眼,出工不出力,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本来关羽都有些绝望了,当时真是前有拦路,后有追兵,自己这边又人困马乏,还要面临太史慈和曹仁两员猛将的围攻,能不能活着回到许昌都是问题?
    但一交手,关羽就发现曹仁是个样子货,自己只折损了一些兵卒,就有惊无险的通过了曹仁的防线,渡过了洧水。
    关羽也不傻,稍一思索就明白了太史慈和曹仁二人的小心眼,发出一阵嘲弄的笑声,过了洧水,施施然到新汲县休整去了。
    第三百八十章屁民的幸福生活
    夕阳无限好,小关跑路了!
    关羽走的干净利落,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太史慈和曹仁可就有点尴尬了,两个人相距不过十米,各自翻着白眼,用眼神无声的交流着。
    曹仁:太史慈,你这个二货,你手下那是骑兵吗?跑的比乌龟还慢吧?
    太史慈:曹仁,你还有脸说我,你手下的兵卒都是木头桩子吗?连人困马乏的关羽都挡不住,你怎么不去死!
    曹仁:你少来,我怎么没挡住关羽了,是你来的太慢好不好。
    太史慈:你胡说,你那叫阻拦吗?在地上扔块石头都比你们这些废物有用。
    曹仁:……
    太史慈:…………
    此时此刻,太史慈和曹仁都十分后悔,关羽穷途末路,这是一个多么好的良机了,就因为两个坏蛋的小心眼,自私自利,让关羽毫发无伤的跑了。太史慈和曹仁发誓,如果上天再给他们一次机会,哪怕是损兵折将,也要将关羽留在这里。
    两个人可以预料到,迎接自己的肯定是李重和曹操的一顿臭骂了。
    又无限悲凉的对视几眼,太史慈和曹仁异口同声的长叹一声,一言不发的回转陈留和新郑了。当然,两个话单又开始措词怎么推卸责任了,借口也很简单,太史慈无非就是吐槽曹仁出工不出力,不尽力拦截关羽。
    曹仁要辩解的话也是一样,无非是换个人名而已。
    必须要承认的是,两个人说的还都是实话,虽然十分可笑。
    …………
    得知关羽跑了,李重肠子都悔青了,李重后悔的并不是太史慈和曹仁没干掉关羽,李重后悔的是自己一时疏忽,竟然失去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如果太史慈和曹仁能杀了关羽,那么刘备很有可能重演历史,出兵给关羽报仇雪恨。一招李重现在的实力,确实没有能力发东远征,渡江攻取荆州,但是李重并不怕刘备北上和自己决战,刘备如果真的一时意气用事,出兵北伐,李重绝对有把握击败刘备。
    这真不是李重狂妄自大,如果有这个机会,别看曹操现在正全力攻打益州,但到时候曹操一定会出兵相助自己的。
    不是李重和曹操关系密切,能把三分天下,变成双雄争霸,曹操也会乐见其成的。更何况一旦干掉刘备,曹操就可以自益州出兵,顺江直下攻取荆州,而自己也可以攻取扬州,这绝对是一个双赢的结局。
    但这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可以吃,李重只能闷闷不乐的回转邺城了。
    同样曹操也后悔不及,论到战略眼光,曹操绝对不亚于李重,也知道失去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只能把怒火发泄到益州的刘璋身上了,打的刘璋叫苦不迭,成都岌岌可危。
    当然,跑路回襄阳的刘备自然要四处祭天,感谢上苍庇护了。
    建安九年,三月,春天到了,和煦温暖的春风拂过原野,留下一抹嫩绿之色,纤细的麦苗随风舞动,就像少女的腰肢,令人迷醉不已。
    天空中,鸿雁北飞,留下一连串清脆的名叫之声。
    王三麻子靠在一棵树桩上,手里拎着一只肥大的野兔,觉得自己很幸运,非常幸运,简直是天之骄子。
    介绍一下,王三麻子魏郡人士,务农为生,今年五十二岁,本名就叫王三,由于脸上麻子很重,所以被人戏称为王三麻子。这很真正常,在古代有很多人都是没有名字的,什么狗蛋、二丫之类的一叫就是一辈子。
    今天,王三麻子一样去自家的麦田务农,岂料遇到个傻兔子一头撞在树桩上,一命呜呼了,让王三麻子捡了一个大便宜。
    这算不算幸运?
    王三麻子历经黄巾之乱,讨伐董卓,官渡大战数次大战,却一次战场也没上过,幸不幸运?
    王三麻子不但没上过战场,还在五十来岁找了一个丰乳肥2臀的寡妇当媳妇,并且小媳妇给王三麻子生了一个大胖小子,这算不算幸运?
    不管别人怎么看,王三麻子自己是知足了,知足而常乐,作为一个苦哈哈的农民,王三麻子真没什么雄心壮志,能延续香火就不错了。而且王三麻子还听说,最近赵王要弄一个叫什么科举的制度,听说这个制度一出来,就算老百姓也能当官了。
    当然,王三麻子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是一个当官的材料,他斗大的字还不认识一筐呢!不过王三麻子也不是一点野心没有,自家儿子看上去挺聪明伶俐的,不行就送到那个叫什么……管宁先生办的私塾去读几年书,再试试赵王那个私塾,没准儿祖宗显灵,老王家也能出个大官呢!
    这倒不是王三麻子痴心妄想,管宁确实在河北开了不少学馆,学费也不贵,家境稍微殷实一些的人家,都能去上几天学。王三麻子也不例外,虽然这些年税负很重,但由于连年征战,人口锐减,每户能分到的土地比以前多得多。
    王三麻子觉得自己身体还好,再活个二三十年不成问题,努努力,多开几亩地,送儿子上一两年学不成问题。
    就在王三麻子陷入瞎想……遐想之时,官道之上忽然传来一阵马蹄之声。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