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 开局给古人盘点美食 - 第121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1]《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
    [2]《三国志·周瑜传》记载“曹公与孙权书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3]《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苏轼
    [4]《乞常州居住表》“自离黄州,风涛惊恐,举家重病,一子丧亡…欲望圣慈,许于常州居住。”
    [5]《月令采奇》记载:神宗问。内侍上尘乙览读至又恐琼楼玉宇…乃量移汝州。
    [6]《东轩记》记载: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
    第62章 没有一只鸭子可以活着游出金陵城
    【庐山风景自然是壮观的,苏轼发出了如斯感叹: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经过了四年的黄州生活,苏轼慢慢从愤青趋于平和,除了感叹庐山风景美,看着质朴的诗词中却隐藏了生活中的大道理,苏轼的豁达开朗睿智得以显现。
    苏轼游个山就展现出了如此富含哲理的人生观,他大概也由此联想到了宋朝的改革之事。
    在苏轼被贬谪的年月,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而不知应当怎样做才是对宋朝最有益的,大概是苏轼写下这首诗时的心境吧。
    苏轼心系百姓,无法从局势中跳脱出来判断,急百姓所急之人看到稍有不利百姓的情况,就喜欢上书直陈利弊。
    在不同角度看到庐山的美景后,苏轼悟了,原来以前一直困惑着自己的,竟是身在局中四字。】
    -
    好友看到一向乐呵的苏轼驻足愣神望着天幕,便知晓天幕说中了好友的心中事,只因苏轼对朝政无能为力只能远离,却又一直看不开丢不下,这样矛盾的苏轼,大概就是其魅力所在吧。
    好友上前拍了拍苏轼的肩膀道:“子瞻兄,继续向上吧,山顶风光甚好。”
    苏轼点了点头,跟着继续爬山,不过刚才天幕的话语却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他确实花了许多时间,才想通了其中关窍。
    【不同于苏轼满眼皆是人生百态,诗中带理,唐朝大诗人李白则要更放荡不羁爱自由一些,借诗抒情。
    李白也同苏轼一样,曾游到庐山留下脍炙人口的诗句: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被飞流直下的瀑布惊艳到了李白,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同时也惊艳了现代小学生们。
    李白与苏轼的这两首诗都入选了小学必读诗篇,大概因为苏轼的诗更多了些哲理,所以李白写瀑布是二年级必读诗篇,苏轼写山峰则是四年级必读诗篇。】
    -
    因天幕很贴心的给转换了不同时代对于学生的称谓,李白清晰的看见了自己的诗篇是给幼学背诵的,还比那宋朝的苏轼低了两个学年。
    杜甫安慰道:“太白兄,好歹也入选啦。”
    所以李白是在气这个吗?还真是这样,侧看过去李白的腮帮子鼓鼓的好似生气的河豚,他在气被苏轼比了下去:
    “子美兄,为何我的诗给更年幼的学子研读?”
    杜甫默默翻了个大白眼道:“矫情!”
    【大概因为李白这首诗很是朗朗上口,所以低年纪同学们更喜欢改编李白的诗篇,某日某学校测验,需写篇作文,某同学冥思苦想后,下笔如有神。】
    -
    李白瞪大了双眼,朝杜甫炫耀道:“子美兄,看来还是吾略胜一筹啊!”
    【这位同学大概年龄太小,当时又很饿,于是提笔写下了如下神篇:
    “李白走进烤鸭店,口水直流三千尺,一摸口袋没有钱。”
    唉,走进烤鸭店想吃烤鸭却没带钱,李白也太惨了…】
    -
    “太白兄,你醒醒啊,太白兄你怎么晕过去了!”
    杜甫扶着李白在一旁躺下,这后世的学子在杜甫看来,明明颇有童趣啊。
    【烤鸭确实美味,李白在庐山看瀑布时没能吃上烤鸭。不过苏轼却尝到了地道的风味鸭肉。
    在结束了江西之行后,苏轼没有直接北上汝州,而是继续坐船顺着江水南下,探望王安石去了。
    苏轼感念当日王安石的上书之恩,因此特地书信一封,表明要亲自来拜访,王安石欣然接受,回信扫榻以待。】
    -
    行至金陵船还未靠岸,苏轼便瞧见有一人穿着寻常布衣骑着驴在岸边等着,举目远眺,并未见到王安石,苏轼疑惑了,难道书信未曾送达?
    待船停稳后,刚才骑驴的布衣老者迎了上来,苏轼匆忙中发现,这位竟然就是昔日的丞相王安石。
    苏轼忙作揖道:“轼无礼,以野服见相公。”
    王安石摆了摆手道:“无须此等虚礼”,言罢催促苏轼一行赶紧跟上,不用在这整些有的没的,小毛驴还等着回家吃饭呢!
    待苏轼一行跟着王安石回府后,昔日的两位同僚外加政敌也是唏嘘不已,王安石上下打量了苏轼一番问道:“子瞻一向可好?黄州多年曾习惯否?”
    还没来得及道谢的苏轼先被王安石关心了一通,顿时心里暖流涌动,随后站起来郑重的鞠了一躬道:
    “承蒙相公当日进言,轼如今悔之晚矣。”
    悔的是未曾在当日同朝为官时好好与王安石交流,在黄州的这几年,苏轼对于变法思考良多。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