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林如海重生 - 第28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他口里的甄家二姑娘是甄应嘉之女,如今嫁给了南安王府的世子霍煜,甄瑆却是甄应嘉的儿子,因同林睿年纪相仿,两家都在金陵,来往颇多,交情也不差。
    林如海听了大笑,摸了摸儿子的头,道:“对极,将来谁来抢你妹妹,你就揍他!”
    林睿大为得意,就是说,甄瑆太胆小了,光知道读书,不愿意和自己一样练习骑射和拳脚功夫,若是他去揍了来抢他姐姐的人,还能说再也见不到的话儿么?
    林如海看着黛玉一日一个样,心里总觉得十分欢喜,同时,也觉得女儿上辈子太苦。
    晚间林如海抱着黛玉在房里顽耍,逗得黛玉眉开眼笑,贾敏则是懒懒地拉着林睿问长问短,忽对林如海道:“上回老爷说,想给虎子说亲,可有人选了?虎子如今在京城,咱们却在江南,相隔千里,如何替他做主?”
    林如海想了想,道:“若能说得一门好亲,迟些无碍。虎子年轻有为,瞧着还能往上升呢,我已写信跟他说了,让他不必焦急,只管住在家里,横竖我当他也是孩子一般。”
    张大虎从被林如海收养起,乃至于读书考试,向来身无长物,京城居,大不易,他进京赶考时,林如海便命人收拾老宅,叫他住在里头,不然凭着张大虎一年不过几两银子的俸禄,吃穿尚且不足,哪里有地方居住。
    张大虎在书院读书时,因姑苏离金陵甚近,每年都来给林如海夫妇请安,才到金陵第一年时,林如海见到他,忽然认了出来,他是后来最年轻的京营节度使,新帝称之为虎帅。
    据说张大虎年少时颠沛流离,吃过很多苦,他虽然不大识字,但是胸中颇有谋略,十八岁从军,先是剿匪立功,后来征战立功,一步一步往上升,做了官以后他便苦读诗书,可以说是文武双全,年仅三十三岁便靠着军功升为京营节度使,执掌长安兵权。
    在张大虎身上更有一件奇事,林如海也是飘荡于京城时知道的,他自小与生母离散,不曾想多年后竟然在京城团聚。原来其母被土匪掳走后,途中为官兵所救,再回家乡见家里没人了,辗转到了京城,卖身为奴,不知怎地进了赵家,她本来是聪明人物,竟成了赵安的心腹,又陪着赵安嫁给了九皇子,直到九皇子登基,张大虎功成名就,母子才得以相见相认。
    林如海认出张大虎后,倒吃了一惊,听他说更爱习武,二话不说,便请了师傅教他,后来送他进京,不管张大虎后来是否能带来好处,总而言之,如此将才,万万不能埋没。
    其实张大虎后来虽然为新帝重用,但是实际上他却是发迹于宣康帝在位时,宣康帝退位时他已位列三品了,和新帝并没有什么来往,不过是新帝登基后,他和生母团聚,本性又刚直,不曾搀和进夺嫡之争,又是寒门出身,方得以被新帝重用罢了。
    不过,世上没有十全十美之事,张大虎唯一美中不足的便是年轻时娶妻,因他成家时不过二十来岁,仅是七品武官,其妻也不是什么名门之女,竟有些守不住,在张大虎出征北疆的时候,竟而卷着所有财物同一个英俊潇洒嘴甜心巧的年轻行商跑了,致使张大虎后来位高权重时仍被人时不时地提起,多有讽刺之意。
    张大虎三十岁时倒又娶了一房妻室,偏生自恃出身高贵,颇有些瞧不起曾经做过奴婢后来得赵皇后恩典脱籍做了老封君的婆婆,每日生事。
    因此,林如海倒宁可张大虎缓一缓,晚两年说亲,说一门人品脾性都好的。
    张大虎此时比上辈子已强了许多,考中武状元后便是从六品的武职,进入军中的地位比上辈子高些,他如今又是自小读书识字的,想来前程比上辈子有过之而无不及。
    林如海总觉得自己重生之后遇到的事情似乎顺利了许多,贾敏认个干女儿是未来的皇后,自己路上救个孩子竟是将帅之才,其母偏生还是皇后的心腹,也不知道是什么缘故导致自己事事如意,莫非真是苍天怜悯,有所补偿?
    次日,他打发去查探金凤一事的幕僚亲兵便回来了。
    林如海忙问道:“如何?”
    那幕僚何云默然不语地递上清单,上面罗列着那姓王之官员的罪状,不过是七品官员,敲诈勒索并倚仗权势欲纳金凤之女为妾已是小事,更有许多贪污受贿的行径,若仅是受冰炭敬与三节两寿之礼也还罢了,竟而还私自给百姓加赋,比朝廷所定多收而成,皆入自己囊中,另外还收了银子,乱判官司等等,一时之间,难以看完。
    林如海登时勃然大怒,他在任上为官,十分约束麾下官员,每年派人查访,便是想还百姓一个盛世清明,没想到仍避免不了贪官污吏横行乡里。
    他略一沉吟,问道:“这王豪胆敢在我麾下如此,可有什么来历?”
    何云本是扬州人氏,满腹经纶,因得罪权贵弄得家破人亡,流落至金陵,恰被林如海碰到,便延揽为幕僚,生平最恨那些倚仗权势之人,遂淡淡地道:“说来倒和‘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的王家有些儿瓜葛,是王家的一个旁支。”
    一听是王家的人,林如海立时便想起黛玉死时的凄凉,皆因王夫人之故,王子腾虽说有本事,且不比史鼐史鼎差,瞧着是明白人,但从王夫人和凤姐、王仁等人的教养上便能看出王家平素如何,也能看出王子腾为人颇有些糊涂,何况王子腾素来任人唯亲,贾雨村那样的人只因替薛家了了一个官司,他便累次保本,令其高升。
    林如海曾经向贾政举荐贾雨村,又替贾雨村出了一应打点使费,不过是觉得贾雨村虽有贪酷之弊,倒还有一点良心,惦记着旧恩人,答应替其寻找女儿,即使他答谢甄家娘子只是为了纳其丫鬟为妾,若是早知贾雨村是趋炎附势贪赃枉法的人,林如海绝不会如此。
    王子腾和贾赦、贾政等明知贾雨村为人,竟然还与之结交,十分亲厚,可见官官相护,都不是什么正直的人,上辈子他们被贾雨村弹劾落败,反咬一口,不知是否后悔莫及。
    如今王子腾虽呈青云直上之势,不下于己,但是只有林如海知晓,新帝登基后,王子腾升为九省统制,名为升,实则降,九省统制纵然威风八面,却哪有京营节度使来得位高权重?后者毕竟掌管神都京营。不过,九省统制在别人眼里也的确是高升了。
    相比较而言,林如海更愿意结交史鼐史鼎兄弟,而非和贾雨村一伙的王子腾。
    史家虽也有恶,兄弟二人却都有自知之明,凭本事封侯,又缩减用度,并没有为了面子就讲究着排场,也没有因为荣国府的荣华富贵而与之亲近,反倒有些疏远。且他们亦曾善待史湘云,只不过史湘云吹毛求疵,觉得不如在荣国府处处有人服侍,反觉得委屈罢了。在林如海看来,史鼐夫妇对史湘云已是十分仁至义尽了,既带她应酬交际,又与她早早定了极好的亲事,至于史湘云手里没钱,又要做针线,史家夫人小姐均是如此,不独她一个。
    林如海常常感慨万千,若是自己的黛玉遇到如此明理的人家,哪怕财产悉数被侵吞,大约他们也会给黛玉留下一些傍身,且会给她寻个极好的终身,不必像在贾府那样郁郁而终。
    林如海记得很清楚,史湘云出阁的时候,十里红妆,史家半点没有俭省,若真是苛待她,哪会如此。史湘云母亲留下的嫁妆,父亲留下的私产,过了多年,许多都不能用了,诸如衣料被褥等,便是首饰家具也不鲜亮了,都是史家另添的。
    何云说完王豪的来历,又道:“王知县如此对待金家,一是贪心不足,二则未尝不是为了打压金家的生意,好让王家的姻亲薛家在金陵一家独大。”
    林如海顿时了悟,道:“是了,我怎么忘记了,瞧我这记性。金家的生意可比薛家做得大,丝绸、胭脂香粉、茶叶这三样乃是江南地面上最好的,也通外国,若不是因为薛家有来历,又有权势依靠,好些户部的生意都轮不到薛家。”
    他闭上眼睛,极力回想前尘之事,恍惚记得自己做了盐课御史的时候,常见皆是金陵省的达官显贵巨商大贾,似乎没有听过金陵有什么金家,更不知金凤其人,只记得薛家,虽然不如扬州盐商有钱,但在金陵地面上仍是首屈一指的,想来金家早在之前败落了,不知是否因王豪此人而败,不过在那时薛老爷已经一病死了,其子年幼,其家就此败落。
    何云道:“既知王知县来历,大人可还要处置王知县?”
    林如海睁开眼,嗤笑一声,道:“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食君之禄,自当为君解忧,为百姓除难,不然,我做这劳什子官干什么?倒不如回家读书去。”
    何云却道:“王家势大,素与贾、史、王三家有亲,甄家亦与其有所来往,在金陵地面上几乎是一手遮天,听说他们家还曾接过驾,在圣人跟前极有体面,王子腾王大人如今在京营中位居要职,大人就不怕这一道折子送上去,与王家结了仇?”
    林如海轻笑,道:“怕什么?还能吃了我不成?再说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他们今日让我忌惮,我不得不小心行事,但是谁能说将来不是他们忌惮我?”
    话说到这里,林如海略顿了顿,道:“我做官也快十年了,该如何做事自然清楚,别说王豪和王家有所瓜葛,便是不相干,我也不会贸然行事。你道真是为了金凤一家之事前去查探王豪为人?我只是不愿麾下有此官员欺压百姓罢了。”
    金凤仅是寻常商贾,纵然有钱,也没有那么大的颜面让他亲自出面。
    至于金凤的提议,林如海压根儿就没打算收他为奴,世上许多世家达显如此,不过是为了白得许多财物,二者各取所需罢了。他们林家不缺钱,没必要如此,倒让人笑话。
    林如海生平最恨不是官员收受贿赂,而是搜刮民脂民膏。
    便是林如海自己,做官以来,冰炭敬、三节两寿、各书院束脩没少收过,单是这些,一年就有上万的银子,虽说清官名声好,但是太过遗世独立反而不容易立足,因此他对这些并未婉拒,不过绝不会为了钱而欺压百姓,也不会拿官中的银子。
    金凤一事,从小处看是金家走投无路前来投诚,从大处看,却是百姓遭殃,对家资百万的金家尚且如此,何况寻常百姓之家?只怕更是变本加厉了。
    因此,林如海对此十分尽心。
    按王家是贾家的姻亲,林家也是贾家的姻亲,虽说贾史王薛四家情厚,但是论及亲戚,孰轻孰重,自不必细说。林如海年纪比王子腾小,如今的职位也不如王子腾高,但是二人在圣人跟前的体面和得到的重用却是不相上下,因此林如海丝毫不畏惧王家之势,一面打发人替金凤周旋,稳住王豪,一面仔细查访,得若干证据后,连同弹劾的折子一并送至京城。
    阳春三月,又是述职之时,王豪既在林如海麾下,其考评皆由林如海做主,重重几笔,再加上弹劾的折子,立时便让宣康帝勃然大怒,尤其是王家豪富,贪污受贿的银钱不计其数,宣康帝立刻下旨,革其职务,命林如海主持查办,按律严惩不贷。
    与折子等一同到京的还有关于林如海在任时的功绩,宣康帝先看了折子,越发爱林如海为官清正、刚直不阿的性子,再看其功绩,愈加满意不已,自觉唯有此等官员方能使得账面清明,遂将本想升林如海一级的旨意撇开,钦点他为两淮盐运使,又加虚衔为兰台寺大夫,令其处理完王豪之事后,即刻启程前往扬州与上一任盐运使交接。
    盐铁均是肥缺,其中尤以盐政为主,非圣人心腹不能任,每年不知多少人都盯着,甄家本已使力,意欲再任此缺,好得些好处,再没想到竟然会落到林如海身上。林如海今年不过三十有五,竟然做到了这样的地位,可见宣康帝对他何等信任。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