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林如海重生 - 第95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贾敏道:“我也是这样打算,老爷放心。在回来的车上,我已经和玉儿说了,尤其是宁国府,怪道外面都说那府里除了门口两个石狮子干净,里头的猫儿狗儿都不干净呢,我哪敢让玉儿过去?只是玉儿问,我又不好说。”
    相比荣国府,宁国府的确是污秽不堪。
    林如海曾见贾珍孝期之间吃喝嫖赌,聚集了一干世家子弟以骑射为名,行令人不齿之事,上上下下,皆系不堪之人,让人难以入目。林如海偶尔还能听说贾蓉前妻秦可卿和贾珍那一点子不干不净的事儿,至有尤氏姐妹亦曾见过他们在宁国府中和贾珍鬼混。
    林如海不动声色地问道:“你知道了什么?”
    贾敏亲自递了一碗茶给他,道:“去年我们来到京城不久,宁国府就办了丧事,死的是珍哥儿的儿媳秦氏,说来,她也是个可怜人,死反倒是解脱了。他们府里的事情也就瞒着自己府里,外面谁不知道?我也是听人说,什么扒灰、养小叔子,愈觉他们无药可救了。”
    林如海一听,便知她亦知晓贾珍和秦氏之事了。
    林如海喝了一口茶,淡淡地道:“既然知道宁国府不好,那便敬而远之罢。倒是你说那秦氏命薄,既行无耻之事,何以反令你怜悯?”
    贾敏叹道:“若是她心甘情愿自然不必咱们说这话,偏生她并非如此。”说着,将自己从旁人口中所知,秦可卿更衣之时贾珍闯进强行不轨之事说了,后为尤氏觉察,羞愧自缢,又将贾珍和贾蓉父子同时与尤氏姐妹鬼混一事亦说了。言语之间,贾敏掩饰不住的鄙弃。
    林如海不知秦可卿其人如何品行,只隐约听过一两句扒灰的事儿,今闻贾敏说,不觉奇道:“那些高门大户哪家没有一点子腌臜事,你如何知晓得这般清楚?”
    贾敏道:“别人家遮遮掩掩,不叫外人知道,然而贾家的事儿有几件瞒得过外人?不然不会有那些话儿传出来了。说来,这些我还是从苏太太口里知道的呢,跟我说别叫他们宁国府玷辱了咱们家的孩子。敬哥哥一味炼丹修道,珍哥儿肆无忌惮,府里谁不听珍哥儿的?倒有个焦大极忠心,看不过去吵了几句,偏生又被他们作践死了。”
    林如海道:“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他们这是自寻死路。”
    贾家当年抄家,若说荣国府罪名极多,但是罪魁祸首却是宁国府,先从宁国府起,然后再查荣国府,导致了最终抄家的后果。
    贾敏苦笑一声,道:“虽说咱们都说远着荣国府些的好,可是宁国府一比,荣国府倒干净了几倍。不过,有了今日的事情,我瞧着荣国府也不能太过亲近了。老爷不知道,秦氏出殡的时候我也去了,那场面真真壮观,四王八公都去了。老爷可还记得当年薛家孝敬圣上的樯木?原存在他们家店里的,薛家的哥儿竟因珍哥儿说没有好板便将那樯木拿了出来,给秦氏做棺材。他们违制的事情做的不止这一件,我看了都觉得惊心。”
    林如海点头不语,他虽未亲见秦氏出殡时的排场,但是后来贾敬骤死、贾母离世,办理丧事时贾家有不少人都说比不上秦氏。林如海却从中看出正昭示了贾家一年不如一年,秦氏出殡,四王八公皆至,贾敬骤死,也有圣人赐银,极尽哀荣,但到了贾母寿终正寝时,却是都没有的,丧事虽不是极之冷清,但不及秦氏排场之一二,可见大不如从前矣。想一想秦氏竟用樯木做棺材,贾家压根儿不在意,权势可见一斑,也能看出贾家是何等的肆无忌惮。
    贾敏长叹道:“那样的地方,我是舍不得玉儿沾染半分,因此我嘱咐玉儿不许去。幸而荣国府虽然长幼不分,倒不致于此,不然,我也不敢上门了。”
    林如海见她是非分明,顿时大为放心。
    比之贾敏,林如海更知贾家行事,这也是为何自己宁可帮衬贾琏一把,却不曾理会宁国府半分的缘故,实在是无从下手,亦不愿为之。今生元春尚未封妃,依林如海看来,恐怕并不会因此而较前世收敛,毕竟两府行事毫无顾忌,只是元春封妃的话更加变本加厉罢了。
    经此一事,林家本来远贾家有三分,现今就有了七分。
    次日,贾琏忽然登门赔罪,同时还带了一份厚礼,说是给黛玉压惊。
    林如海见了一笑,道:“一点子小事,怎让你亲自过来?”
    贾琏坐在下面,叹道:“昨日姑妈去的时候可巧侄儿不在家,若在家,不必林二弟动手,侄儿先打宝玉一顿才是。姑丈不是外人,我也就说实话了,是我们老爷怕姑丈怪我们府上委屈了妹妹,所以叫我过来,并不是府里的意思。”
    林如海笑道:“难道是怕我将来在你升迁的时候动手脚?”唯有这个方吓得贾赦如此。
    贾琏却道:“侄儿现今还不是进士,为官做宰都是日后的事儿,再说,侄儿问心无愧,姑丈又不是公报私仇的人,我有何担忧?不过是我们老爷杞人忧天。”
    贾赦昨日虽在家,但贾敏未留下就回去了,直至窦夫人和陈娇娇回去方知道,当时就气得暴跳如雷,就是他不大懂事,也知道宝玉给黛玉取表字是让人何等恼怒的事儿,这可是咒林如海和贾敏!林如海的掌管吏部,巴结都来不及,贾宝玉倒好,偏得罪他们家,贾赦素日固不厌宝玉,此时也恼了,叫人透露给贾政知道,回来便动了板子。
    宝玉昨日已挨了林智一顿打,按理说,贾政再恼,眼前只有这么一个嫡子,也不能动手,但涉及到府里的前程,他却是管不得贾母和王夫人的劝阻,当即打了宝玉二十板子。贾政今日倒想来赔罪,可惜他还要上班。
    听贾琏说完,林如海脸上闪过一丝嘲讽。
    等到贾琏离开后的两日,贾政休沐,当即就过来,满嘴里宝玉不肖云云。
    林如海知晓贾政为人,最是刚直不阿,不然不会重责宝玉,欣然留他吃酒,只说小儿打架,不必在意。贾政听了,方放下心来。
    黛玉听说,顿时嗤笑一声。
    所有赞誉的话,在她看来,不过都是粉饰太平而已。
    雪雁忽然拿着一张粉笺子进来道:“顾家姨奶奶请姑娘明儿去他们家赏花儿,说是他们家牡丹开得好,同时还请了昔日的一些姐妹,好叫姑娘见见。”
    雪雁口中的顾家姨奶奶乃是正值新婚燕尔的妙玉。因黛玉认了苏太太做干妈,妙玉便是她的姐姐,故妙玉出阁后,雪雁从这里论称呼,称其为姨奶奶,而非从顾家论说是顾家二奶奶,前者也更亲密些。
    黛玉喜笑颜开,接过笺子一看,道:“这就回帖子,我正觉得寂寞呢。”
    黛玉初至京城,自知此处达官显贵者居多,自家在扬州是头一等的,但在京城里却不是,比自家门第高贵权势显赫的不知凡几,因而这几日家中忙着打点林睿殿试,贾敏并没有带她出门走动,她也很懂事地没有提起。
    黛玉本想着荣国府是嫡亲的外祖母家,有他们家的姐妹引见,不必母亲出面也可,哪里想到在他们家遇到那样的事情,后来又知道他们家除了迎春外,其他姐妹鲜少出门走动,纵是出门,都是管家太太奶奶带着,黛玉便就此作罢了。
    妙玉自恃才高,却觉颇不如黛玉,可巧花开锦绣,正是联诗作对的好光景,便回禀了顾太太,在园中设宴请人,皆系世家千金,并为黛玉引见。
    黛玉本是第一流的人品,才思敏捷,众人见了,无不喜爱,兼林家和俞家结亲的事情他们都知道,将来黛玉少说是个侯爷夫人,又是俞皇后的兄弟媳妇,身后父兄有本事,幼弟也十分懂事,哪里敢怠慢于她,因而十分亲近。
    因牡丹花开得好,故云牡丹社,妙玉为社主。
    顾太太听说后,特地打发送了些细点过来,均作牡丹样式,既雅致,又应景。
    黛玉拈起一个面果子,向妙玉笑道:“姐姐好自在,若不是姐姐请我来,家里今日就只剩我一个人在家呢。”
    妙玉笑道:“等五月石榴花开,我再请你来,到时候改成石榴社。”
    黛玉笑嘻嘻地道:“石榴花开,果然比今日牡丹花开更好!”
    妙玉听了,脸上一红,瞪了她一眼,闻得又有人至,忙迎了进来,与黛玉引见道:“这是皇太后娘家的侄女儿,名唤清然,她父亲现今是一等侯。”
    ☆、第078章:
    黛玉却知清然其人,皇太后娘家姓刘,生父封为三等公,因皇太后原是继后,故不如元后之父为一等公。刘公去后,幼子袭爵,乃因诸子中,独幼子是嫡出,刘侯的夫人不是别人,正是明辉公主之女,当年在南安太妃跟前揭破霍灿所为,此后便远着南安王府了。
    刘夫人年近四十方得清然,故爱如珍宝。刘清然父为皇太后之弟,母为明辉公主之女,虽然明辉公主已逝,但自小娇生惯养,亦是京城中第一流人物。
    因此,听妙玉说完,黛玉便上前拜见。
    只见清然盈盈而立,十五六岁的年纪,身形纤秀如同清池春柳,肤色白润仿佛玉碗凝脂,眼若秋水还清,唇似樱颗犹红,一头乌云也似的秀发挽着高髻,鬓边一支凤钗的流苏在风中微微晃动,更显得高贵端庄。
    刘清然不等黛玉拜下,伸手挽起,笑道:“呀!这才是真正的绝代佳人呢,天上无,地上亦无。都说自古江南出美人,我今儿才算明白了,如此风流,素面朝天更显脱俗。我听说令堂早就进京了,怎么你却今年才进京?不然咱们早见了,我今日就不必如此吃惊了。”
    黛玉笑道:“姐姐过誉了,我却觉得姐姐才是真正的绝代佳人呢。”
    见清然脸上笑意更盛,黛玉方回答她先前之问,道:“虽不曾早进京与姐姐相见,但今日见到姐姐,亦觉得心里十分亲近,何必计较早晚呢。”
    看到清然对黛玉的话似乎十分受用,妙玉开口道:“你们别在我跟前互相夸赞了,你夸我妹妹,不就是让我妹妹夸你生得有一无二?我妹妹自然是最标致的人物,等闲谁比得上?妹妹,日后不必理会清然,她就是个俗人。”
    清然瞪了她一眼,反唇相讥:“难道天底下只有你这么个超凡脱俗的人不成?不就是吃了你一杯茶,没尝出来是雪水,你就说我俗。”
    她与妙玉交情极好,故而言语之间毫不避讳,妙玉也不恼。不过妙玉和清然相交多年,知道清然的品行,最是个追名逐利的俗人,也知清然择偶之愿,常讽她太过庸俗,只为名利二字,然而庸俗到了极致,清然毫不掩饰的性子反倒入了妙玉的眼。
    在妙玉眼中看来,心中品度,和那些一心一意攀龙附凤却又假作清高,作出对富贵不屑一顾的举止比起来,清然无疑可爱到了十二分。
    听了清然的话,妙玉道:“雪水何等轻浮,你连这个都尝不出来,可见是俗的,我说错了不成?你原就是个俗人,还怕人说?快过来坐罢,没的你又说我待客不周。除了我妹妹刚进京,其他你们都是认得的,自个儿见礼罢,一会子咱们好作诗,就只等着你了。”
    一干人方问好厮见,复又坐回牡丹亭中。
    清然年长黛玉好几岁,越看黛玉越爱,忽然想起黛玉和俞恒的亲事,不由得叹息一声,暗暗惋惜,如此出挑的女孩儿,竟便宜了俞恒那个黑鬼!
    世人以肤白为貌美,不论男女,清然的姑妈是皇太后,外祖母是公主,自小出入宫廷,自然见过俞恒,年纪渐长,俞恒居住江南久矣,方未曾再见。然而俞恒眉目虽清俊,肤色却颇黑,又不喜涂脂抹粉,非清然所好,故不入眼。何况,俞恒天煞孤星的名声人尽皆知,清然爱惜自身,就算早从妙玉处知道灵台师父批语是真,她也不愿意自己涉险。
    经历过霍灿一事后,刘侯和刘夫人教导儿女更为用心,行事从不出格,不过清然本性如此,皇太后又宠她,方致今日未曾许亲。旁人都说清然眼高于顶,不愿对他人折腰,故嫁高门,实在不知当世世家虽多,然纨绔亦多,似林睿、俞恒那般的年轻俊才寥寥无几,偏生林睿早定了亲,怨不得皇太后取中了俞恒。因寻良人并不容易,清然觉得倒不如嫁过去就有了品级,免得丈夫日后庸庸碌碌,自己依旧是一介白身,叫人笑话。
    清然素日所见皆为达官显贵,不愿为白身之妇,乃因长姐当年嫁给国公嫡长子,现今已是国公夫人,二姐嫁给侯爷长子,如今亦是侯爷夫人。大姐夫和二姐夫均是平平无奇,没有正经的本事,都是得了祖荫,父死袭爵,不然靠他们,只怕现今还不如年纪轻轻的林睿俞恒等人早早有了功名呢。清然自觉既寻富贵,何必假惺惺地故作清高,因此早早地有了打算。
    至于皇太后心中的打算,亦是拉拢长庆帝和俞皇后的意思,然而刘侯和刘夫人却不愿,他们家子女寻常,若入俞家,岂不是又牵扯进夺嫡之争,反累及一家老小,因而都不赞同皇太后,只不知如何拒绝皇太后,可巧在这时,俞皇后说俞恒和黛玉定了亲,刘家便放了心。
    故清然见了黛玉,既喜黛玉为人,替自己家解了为难之处,又对她的终身有些惋惜。
    黛玉不解清然眸子里随时流露出来的惋惜之色,不由得望向妙玉,妙玉却是知道几分,安抚道:“妹妹不必在意,她这样的俗人,和咱们想的都不同。”
    妙玉觉得俞恒和黛玉是天作之合,并不如何在意俞恒名声、模样,旁人说俞恒名声差,模样不好,妙玉认为对黛玉而言更显得清静,若是生得和林睿那般面如玉,眼如星,不知道得惹多少烦恼呢,掷果盈车亦非虚话。其实,比起曾净,该操心的是荣国府长房长媳陈娇娇,贾琏本就生得风流俊俏,早早就有了功名,人又机变无双,没考中贡生前,已经引得许多人觊觎了,不下林如海当年。霍灿之事,妙玉在京城几年,便是听清然说的。
    黛玉听了,更加疑惑。
    妙玉道:“理她做什么,今儿你们尝尝我的茶,可别学清然,连水都吃不出来。”说着,命人拿来所需器具,亲自烹茶。
    众人瞧着妙玉褪去腕镯戒指,烹茶沏茶之际,一举一动如同行云流水,美不胜收,尚未品,已闻香,不禁笑道:“早听说你有梯己茶,只是舍不得给我们吃,想来今日林姑娘来了,所以你拿出来?我们竟是沾了光的。”
    妙玉道:“这是我在姑苏蟠香寺出家的那几年,收的梅花上的雪水,统共就得了一鬼脸青,埋在梅花树根底下,上回吃的时候还没化开呢,这是第二回,倒化开了。”
    众人品之,果然轻浮无比。
    黛玉倒没觉出这茶有什么好处,道:“虽轻浮,然不如山泉之清。无根之水原从天上来,固然好,然山泉接地气而生,天然一段活水,却比存放数年的雨水雪水更胜一筹。若说这吃茶,我就不爱弄得这般繁琐,只要好吃即可,何必在意用的是什么水?先前许多人都说暹逻国进贡的茶不好,我倒觉得合脾胃。”
    妙玉一听,道:“原来你也是个俗人。不过你这个俗人,倒和清然不同。”
    清然一口喝尽,放下茶碗拉着黛玉的手,嘻嘻一笑,对妙玉道:“可见我们才是亲姐妹呢,不是谁都觉得你这雪水烹茶好。”
    妙玉不以为然,道:“你懂什么?你俗到了极致,反显可爱。我这妹妹不同,她是何等清雅人物,素日所好,从不以世人之目光衡量,世人以为好,她却不认为。世人觉得金银贵重,她不觉得如此,世人说翡翠不登大雅之堂,但是妹妹觉得合心意,那便比金银好。因此妹妹看人看物,皆是眼缘,哪怕是破草根子,在她眼里也比奇珍异宝来得雅致。”
    黛玉有喜有叹,喜的是妙玉虽然清高孤傲,反倒看得更透,竟是个知己,叹的是姐妹两个书信来往,彼此称赞,却未曾相聚一处,直到今日方见。
    清然看了看黛玉,果然看到她雪腕上戴着一对翡翠镯子,绿莹莹如同两泓清水,在其容光肤色的映衬之下,平凡无奇的翡翠镯子竟平添了一份灵动之气、清秀之色,若不是妙玉说,她当真以为这镯子是奇玉所琢。大家虽然都不是浓妆艳饰,但是身上皆是三两件新奇别致的金玉珠宝,然与此镯一比,竟都黯然失色。
    清然叹道:“人常说,佛是金装,人是衣装,如今看来,倒是颠倒过来了。从前我觉得翡翠比不上白玉碧玉紫玉之属,如今看来,翡翠也是极好看的。”
    她们聚在一起,除了吟诗作画,也就说些衣饰玩意,听清然这么一说,细细打量黛玉一回,都道:“果然不错呢,都说翡翠比不得白玉碧玉紫玉的贵重,但是从林妹妹佩戴上来看,竟十分别致。明儿我们也叫人用翡翠雕琢些首饰出来。”
    因今日黛玉之故,京城中掀起了佩戴翡翠之风气,且是后话不提。
    她们既要作诗,须得先吃了酒,今日只是小宴,不过三两桌,纵然推杯换盏,不过都是拣自己爱吃的吃些,并不如何在意口腹之欲。
    宴毕,清然腹内已有了稿子,便要开始。妙玉唤来仆从,令人将残羹冷炙收起,换了茶果上来,又设了书案,摆了笔墨丹青,每人跟前皆有,先做牡丹词,再画牡丹图,若有人不喜此道,便挪到旁边吃茶,也是不强求的意思。
    相比较旁人绞尽脑汁,清然一挥而就,侧头一看,却见黛玉正倚栏而坐,案上已经放着黛玉做好的了,她拿过来一看,暗暗喝彩。
    妙玉早来京城几年,所交好的千金年纪相差无几,因而论年纪,黛玉最小,先前她初到时,有人考校她当面作诗,早已得了,才思极好,没想到再作词时亦如此,不免又赞叹了起来,索性除了作画外,又请来琴箫棋盘,十分热闹。
    黛玉见其他人你来我往,各展其才,竟似都不肯落后,花团锦簇,盛世气象,不禁想起贾敏日常所说,但凡姐妹相聚花宴,骨子里都带着世家傲气,鲜少有人不战而降。
    清然看到黛玉做完诗词书画后,便借故歇息,立在牡丹花丛中,瞧粉蝶嬉戏,走过来笑道:“你怎么不过去顽?我听妙玉说,你琴艺承于林大人,十分精通,也许能让我知道何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呢!”
    黛玉笑道:“我累了呢,看姐姐们斗艺,也觉得好看好听。”
    清然嘴角掠过一丝笑意,看着亭中亭外莺声燕语,抿嘴笑道:“都是聪明人,彼此知道品貌才行,名声渐起,于将来都有好处。”今日来客之中,都是妙玉闺阁中的姐妹,但是除了黛玉和寥寥两三个人外,其他人都尚未定亲,平常只能在此显露才干,让对方满意,各家的千金回去后,难免同家中父母说起,若是觉得好,再由其母相看,也便结了亲。
    黛玉不在意地道:“为名声所累,如此却又是小道了。”
    清然道:“人活在世,哪个不是为了别人的眼光名声而活?若是人人都说不好,即便这人是极好的,无可挑剔,但在世人看来,她就是不好的。投其所好,这也是一样本事呢。不想被人看轻,就得自己为自己打算些。”倘或不是为了身份名声,她何苦汲汲营营耽误至今,她所求出阁便有品级,还不是怕外人的眼光?
    黛玉微微侧头,想了想,笑道:“姐姐说的,也大有道理呢。”
    清然有自己的为人处世,黛玉并不会将自己的想法强求于她,各人所求不同,行事自然也不同,自己看不过的,别人未必觉得不好。
    正说着,妙玉走过来,道:“你们说什么梯己话呢?”
    清然故意看了她一眼,笑道:“我们在说你家的牡丹开得倒晚,这时候我家的牡丹都谢了呢,你这里却是喷芳吐艳,国色天香一片。不知道你们家石榴花期几时?”
    妙玉蓦地想起自己说五月设石榴宴时黛玉的话,顿时瞪她一眼,黛玉连忙摆手道:“和我不相干,我可没和刘姐姐说姐姐五月设宴的事儿。想来刘姐姐是看到了牡丹亭不远处的一株石榴树,才有此语。”
    妙玉看向清然,道:“你又来哄我,我倒要问你,花开花落,花落何处?”
    黛玉听她这么问清然,因自己尚未出阁,便不插话。
    清然今年十六岁了,知晓妙玉问的是什么意思,她却也不害臊,从来不曾在闺中密友跟前瞒过自己所求,因而落落大方地回道:“你问我?我怎么知道?该问我父母才是。别以为你出了阁,就能来笑话我们。”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