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林如海重生 - 第114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真不是瞎说的,林姑娘每年都能收到俞公爷送的东西,今年也不例外,许是受此熏陶,卫若兰竟也把秋狩时打的几张好皮子打发人送了过来,以孝敬史鼐夫人的名号,实际上都知道是送史湘云的。
    湘云面颊飞上霞彩,极轻极微地点了点头,随后道:“留些皮子给我,我亲自给老祖宗做件观音兜,打发人送去。”
    翠缕点头称是,自去料理。她本是贾母之婢,自然愿意湘云孝敬贾母。
    京城中眼明心亮的人极多,早有几家发现了卫若兰的举动,在长安城中,许多王孙公子的动静都在人眼里,压根瞒不过人。得知这件事后,除卫太太冷笑一声,不置可否之外,余者俱是会心一笑,并不予以苛责。
    大户人家的主母们平时总是千方百计地打听京城各家各户的各种消息,不管是正经消息,还是各家下人的闲言碎语,好从中截取自己所需要的,莫小看这些手段,她们得到的消息往往十分要紧,朝中内外很多官员都因此而得许多利。
    同样身为女子,皆生存于一方后宅,极多的当家主母闻得卫若兰此举,再想卫家的情况,心念一转,很快就明白了卫太太的心思。
    她们嘴里不对外说,对内,大多数却会仔仔细细地说给自己的女媳等人。
    譬如此时,贾敏正教导黛玉,曾净亦在一旁倾听。
    因林智之故,黛玉自然知道卫若兰其人。林智和她情分最好,那真是天底下找不出第二对来,林智有许多话不说给父母长兄听,却会告知姐姐,一是黛玉嘴严,从不泄露一丝半分,二则黛玉极为聪慧,常常帮他出谋划策,解决了许多自己束手无策的事情。
    黛玉低头想了想,道:“如此看来,许多人家对卫太太的心思都心知肚明?”
    贾敏微微颔首,道:“这件事瞒不过京城那些聪明人,而聪明的人虽然不多,没有多到满城皆是,但也不少,据我所知的就有十来个人。”
    曾净笑道:“太太说得极是呢,早先两家刚定亲的时候,就有不少人瞧出门道了。我妈说,亏得史大姑娘模样儿品格好,虽然卫太太有心思,也叫人暗地里诟病,倒没做出让人戳脊梁骨的事儿,若兰哥儿和史大姑娘自个儿长进,未必不能博一个富贵长久。”
    黛玉闻言一怔,怎么文德郡主也十分关注?曾净也叫卫若兰为兰哥儿?正寻思间,只见贾敏抚掌一笑,点头道:“郡主是该留心,也该费心些,到底是亲戚的情分。”
    黛玉蹙着两弯罥烟眉,睁着一双含露目,颇为不解地道:“怎么,是嫂嫂的亲戚?”
    曾净点了点头,回答道:“已仙逝的先卫太太是我妈嫡亲的两姨妹子。算来,兰哥儿亦是我的表弟,只是先卫太太没了,娘家又已家道中落,卫家罕提此事,外面知道的人渐渐少了,便是知道的也觉得这亲戚远了些,故不多说。”
    贾敏面露赞许之色,忙将京城各家之间的瓜葛细细说与姑嫂二人明白。
    贾敏自小长于京城,尔后居于江南,当家做主二十来年,心腹众多,消息之灵通,罕有人比,她说的,有曾净和黛玉知道的,也有她们不知道的。
    曾净已进门,黛玉已定亲,这些都需要她们用心学习。
    饶是姑嫂二人十分聪颖伶俐,仍旧花费了数月之久,直至年底方明白朝中内外各家各户之间的各种瓜葛,亲戚、同科、同窗、同乡等等,都是情分,目前有所来往的不必说了,就是哪怕相隔十万八千里,但凡有点子关系的贾敏都如数家珍,足足让二人记录了好几册子,然后随着贾敏料理自家年事年礼,忙得不可开交。
    转眼到了新春,今年因林如海不在家,外面一应事务皆由林睿做主,纵有新妇进门,贾敏仍有几分失落,难免不如往日那般热闹。
    这日因贾敏出门吃年酒去了,黛玉忽然拿着册子过来,对曾净道:“给史卫两家做媒的竟不是别人,而是卫太太嫡亲的妹子。嫂嫂,我发现了一件奇事,你可察觉了?”
    曾净自进门以来,夫妻恩爱,婆媳和睦,姑嫂亲密,日子那叫一个顺心如意,平时除了和丈夫吟诗作画以外,便是同小姑烹茶赏花,情分愈加深厚,颇有一日千里之势,闻得黛玉之言,放下手里的账本,笑道:“什么奇事,说来我听听。”
    因林如海陶冶的缘故,贾敏越发不爱弄权了,家中大小琐事多已在这数月内交给了曾净,自己只掌管库房的总钥匙,然后唯知养生调理,这也是因为爱女尚未出阁,幼子尚未娶亲,两件大事都得自己做主才能放心,否则早就把总钥匙交给长媳了。幸而林家里里外外有条不紊,下人们各司其职,账面上十分清明,曾净倒不如何忙碌。
    黛玉将册子递给她看,道:“嫂嫂你看,卫太太姊妹四个,倒有三个嫁到公侯之家做填房,那一个不算填房还是因为其夫原先定亲的小姐未进门而早亡,故算原配。”
    曾净一愣,脸上浮现一抹诧异,道:“竟有这事?我倒没留心。”她仔细一看黛玉所列的人家,果然如黛玉所说,卫太太是卫将军的填房,其二姐是襄阳侯之孙世袭二等男戚建辉的填房,其妹是治国公马魁之孙袭三品威远将军马尚的填房,其长姐是锦乡侯的夫人,生有一子名曰韩奇,和宁荣二府颇有来往,先前秦可卿出殡时,几家都去送殡了。
    看毕,并想通其中的瓜葛,曾净道:“到底是妹妹聪明,我竟未曾察觉。”
    黛玉笑道:“我也是理明白了这些人名儿与各家的瓜葛才发现此事,嫂嫂忙碌家事,如何得空来看这些?不过我觉得甚是奇怪,如何他们家的女儿都定这样的人家呢?我发现如今卫太太的娘家侄女嫁的也是鳏夫。”
    曾净微一凝思,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她冷笑一声,面露鄙弃之色,道:“妹妹可曾看出了什么?”她倒是看出了几分门道,可是她和贾敏有志一同地把自己所知尽数教给黛玉,故不先说自己的看法,反而向黛玉询问。
    黛玉伸出纤指点了点册子上卫太太姊妹几个的夫家爵位,又指了指卫太太娘家人的门第官职,道:“想必是因此罢?”
    这一句话言简意赅到了极致,曾净却一下子就明白了,不由得赞赏一声,点头微笑道:“妹妹说得不错,自古以来,两族联姻皆是结两姓之好,亦可说是各取所需,故曰门当户对,虽有不讲究的,也是极少。以卫太太娘家人的地位而言,在朝中最高只四五品官儿,压根儿无法和公侯之家缔结良缘,可他们又都有攀龙附凤之心,便另辟奇径,以填房之身而进门。公侯之家的填房身份大多比原配夫人低好些,他们家的门第足够了,这么一来,他们家就有许多公侯之家的姻亲了,着实是有大大的好处。”
    黛玉叹道:“这是何苦来哉?一辈子的事儿竟称斤论两。”
    曾净轻轻一笑,道:“偏生许多人看不透,非要去做什么劳什子填房继母。依我看,这世间最做不得的便是继母,待前妻之子女严厉,时时教育,人曰其刻薄,若待之温柔,事事宽和,却又有人云是捧杀,不管如何作为,旁人都会说是别有用心。这其中的分寸极难拿捏得当,偏人生在世,往往都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哪能没有私心呢?所以,这世间不管是续弦还是后娘,不好的也罢了,便是有心地良善的,名声也不好。”
    对此,黛玉深以为然。
    姑嫂二人不知道的是,今生因为林如海重生,许多事情都有所改变,不仅是苏黎和甄士隐、贾赦父子等人,还有史鼐的夫人,命运业已有所更改。
    在前世,史鼐的夫人在黛玉进荣国府之前便去世了,身为嫡亲侄女的史湘云回家送丧守孝,以至于贾母在这段时间里把珍珠给了宝玉,更名为袭人,然后黛玉进了荣国府,与宝玉同息同止,取代了湘云在贾母和宝玉心中的地位。
    这也是湘云处处针对黛玉的原因。
    而史鼐续娶的妻子不是别人,正是卫太太嫡亲的妹子,嫁给马魁做填房的那位,卫若兰和史湘云的亲事就是她和卫太太决定的。
    事后刘清然听说这件事以后,大喊侥幸。
    黛玉心中不觉十分纳罕,忙询问根底。
    刘清然行事素来肆无忌惮,况和黛玉极好,遂满不在乎地道:“我的事也不必瞒你,便是我不说,以你们的本事,也能知道些蛛丝马迹。”
    说完,她便说给黛玉知道。
    原来年底的时候,有人给她说了一门亲事,对方是世袭的一等侯,今年二十三岁,生得文武全才,原已成了亲,膝下有一双儿女,偏生妻子没了,故欲寻妻室,早已说明过门就给请封诰命,一等侯的夫人乃是超品。
    黛玉忙道:“你云侥幸,想来是拒绝了?”
    清然笑嘻嘻地将手搭在她肩上,道:“所以说咱们才是亲姊妹呢,许多想法都是不谋而合。你也知道我年纪大了些,年纪相仿的多已成亲或者定亲了,因而我妈心内焦虑得很,对这门亲事倒是有一些儿动心,我便跟她说,待前妻生的儿女过严,必定有人说我狠毒,不是自己的儿女不疼,若是待他们太好,事事任由他们自己肆意妄为,不加以教导,必定有人说我故意捧杀,我便是一心一意为他们着想,刚柔并济,别人也不信我有这份好心,还会说我不怀好意,所以这后娘难做得很。”
    黛玉连忙念了一声佛,道:“姐姐说得是。”
    所以,刘清然当时就拒绝了,因此这个年都不曾好过,无他,刘夫人为清然婚事所困,难免有些抑郁,请人吃年酒并去别人家吃年酒的时候,刘夫人暗地里托了好些交好的人家替清然说亲,其中又以贾敏为最。
    今日林家请吃年酒,贾敏请了许多相好的人家,十分热闹,清然随着刘夫人来得最早,刘夫人和贾敏在厅内说话,清然则和黛玉在偏厅里嬉笑。
    得知清然的困窘之境,黛玉登时莞尔一笑,非常没有同情心,恼得清然伸手捶她。
    正嬉闹间,外面通报说各家小姐都随着夫人太太们到大门外了,清然方一本正经地坐回原处,黛玉忙整了整衣衫,出去陪母嫂相迎。
    她们姊妹之间以此为笑谈,本未放在心上,不过黛玉倒是为清然着急,她心机既细,眼光又高,见识高人一等,行事往往出人意料,天底下谁人可配?岂料不过几日便听说刘夫人给刘清然定了一门亲事,乃是东平王府的世子穆朴。
    穆朴原本定了亲,不料还未成亲,其岳父家就因贪污受贿高达百万两白银,致使龙颜大怒,岳父父子判了斩立决,其他妻女皆判流放,他和未婚妻尚未成亲,亦不能免罪。
    这门亲事本是太上皇所赐,可没有因此就免了其罪,因为她未出阁,就是在室女。
    东平王妃和贾敏那都是极好的手帕交,穆朴和林睿交情甚好,母子二人人品相当刚正,并没有因为对方坏事就悔亲,可是那位小姐是罪籍,无论如何都不能成亲,哪怕有圣旨在手,无奈之下,此事便耽搁下来了。只东平王爷有几分不乐意,但拗不过妻儿,唯有费了些心思打点,意图平安送至流放之地,又派了几个人打算沿途保护,定居流放处,免受欺侮。
    东平王府的所作所为很得人称赞,他们并不是沽名钓誉,而是出自本心,即使如此一来,穆朴的亲事将令他们十分为难。
    一切都已打点好了,谁承想那位小姐在流放前一日忽然悄悄自缢了,留下一幅血书,曰感激东平王府如此相待,未以其罪而退亲,然而自己不愿以罪人之身蹉跎穆朴之良缘,又云蒲柳弱质难敌流放之风雨,于是追随父母兄长于九泉之下。
    她母亲虽判了流放,但在其父兄处决之后便猝死狱中了。
    东平王府这一番行事,不仅没让穆朴受人诟病,反倒令他成了各家主母千金眼里的香饽饽,毕竟他在未婚妻落难之际没有将之抛弃,而是为其打点,比那些在妻族出事就要休妻的男人强了不止十倍百倍。
    穆朴足足为未婚妻守了一年,直至旧年秋季东平王妃方为他物色妻室。
    这件亲事乃是北静太妃做的保山,两家彼此都熟识,原本不曾想到这两位小儿女,今听她提起,暗地里考校之后,各觉妥当,立时一拍即合,元宵刚过,东平王妃便进宫请旨于皇太后、皇后,然后由长庆帝赐婚。
    黛玉暗暗为清然欢喜,她和清然亲如姊妹,而穆朴待她如同亲妹,自己从小到大不知得了穆朴多少好吃的好玩的物事,人品亦是十分之好,他们定了亲,那可真是一件喜事。
    ☆、第091章:
    因穆朴和清然的年纪都不小了,两家父母都急着婚嫁之事,故日子订得甚近,小定于二月初六,大定于二十二,因二者的聘礼嫁妆并大小定礼等物早已齐备,倒也不显仓促。
    黛玉暗暗忖度,觉得以东平王爷夫妇和刘家夫妇二人的性子,只怕穆朴和清然成婚的日子订得不会太晚,必在今年无疑,自己和清然姊妹一场,于她添妆之前理应尽心,想到清然素喜奇巧朴拙之物,遂命丫鬟取来自己房中的账册,从中挑拣。
    她是未嫁之女,给闺阁密友预备添妆之礼,都是在添妆之前私下送去。
    她想到姊妹中大多数手里都不宽裕,除从母亲手里得些贴补外,余者四季衣裳首饰都是公中按四季所作,平时只能领取几两银子的月钱,毕竟就算是亲生母亲,能贴补的也十分有限,鲜少动辄百两以上,比不得自己有父母娇养溺爱,还未出生就有父亲准备的许多田庄商铺进益归自己处置,因而自己所赠不能太过出格,便只挑了看似寻常实则奇巧之物。
    堪堪挑完,黛玉忽然想起迎春的好日子亦定在今年,且在清然之前,乃因迎春诸礼已然行毕,正请了阳春三月之时,忙又给迎春选了一份,只一副玉棋,别无他物,然棋坛与棋子同色同质,黑的是蓝田墨玉,白的是和田白玉,皆是上品,极是温润晶莹,又有一副棋盘,虽非玉质,却也是黛玉所喜的黄花梨木所制,十分精巧。
    元春出阁时她并未过去,可私下也送了一张出自当世名家之手的琴。
    荣国府行事浪荡,偏这几个姊妹都是极好的,名字皆有春字倒也罢了,爱好却也十分相似,竟恰恰符合琴棋书画,每人独精一样,从贴身丫鬟的名字上可见一斑。
    黛玉固然和迎春最好,可是几番相处下来,探春之敏和惜春之冷亦是她所喜,思及二妹父亲兄弟都不如何长进,探春有生母亲弟之鄙贱,惜春有生父长兄之祸乱,心里难免多了几分怜惜,每请迎春,必有探春和惜春。
    琴棋书画已送出其二,此后更不必小气,到时候送探春一副颜真卿的真迹,送惜春一幅她最喜欢的古时名家画作,亦是自己之心。
    她虽远着外祖母家,也不登门,可那是因为避见宝玉,再如何宽厚的人,都不能忘却昔日无视父母之事,若是宝玉不在贾母跟前厮混,她随贾敏走动一二也不妨事,她毕竟是荣国府嫡亲的外孙女呢。所以说,对于荣国府心里终究有骨肉之情,那里是贾敏的生养之地,母女二人当真和贾家疏远之极,反倒是无情之人了。
    黛玉年纪愈长,经事愈多,心胸越发豁达了。
    挑选添妆之物时,黛玉发现账面上有一对桃花冻浮雕玉兰花的花插,命人去耳房找出来看了看,但见那花插式样小巧玲珑,色泽晶莹粉润,极是可爱,不觉想到元馨公主素喜冻石,偶然谈及长庆帝赐给她的桃花冻小香炉被自己失手打碎了,十分痛心,她命雪雁将之取出,道:“明日我进宫,提醒我带去送给元馨公主。”
    她与元馨公主的情分越发好了,元馨公主年纪虽较她为小,可平素言谈投机,竟不逊于自己和清然妙玉等人,故她看到花插,先想到了元馨公主。
    雪雁闻听此言,忙笑道:“既要送给公主殿下,须得找上好的盒子装上才是。我记得姑娘房中有一个乌木匣子,上面镂刻着百花争艳的花样,再精巧不过了,再于里面垫以大红色的刻丝,放上花插必定好看得很。”
    黛玉不以为然地道:“何必如此?我送的是花插,又不是盒子,难不成竟要弄一个买椟还珠的椟不成?太也无趣了,也叫人笑话。”
    雪雁却道:“话也不能这么说,佛要金装人要衣装,这般好看的花插,总要配个好看的盒子来装,才显得体面。”
    黛玉莞尔一笑,说道:“纵然如此,也不必刻意地用乌木匣子和大红刻丝。我瞧着原先放置花插的掐丝锦盒就已极好,里头也是垫以上好丝绢,不必再另外费心。寻常人欲穿刻丝而不得,你却用来铺衬一件死物,竟是太作践东西了。”
    话音掷地有声,甫一落下,便听曾净抚掌笑赞道:“妹妹此言甚是,咱们家虽不缺这些东西,但也不能挥霍无度。”
    黛玉抬头一看,见曾净带着两个丫头款款走进院中,身后还有一个丫头端着紫藤食盒,她今日于大红袄外罩了一件桃红刻丝百子的对襟褂子,底衬松花弹墨棉绫百褶裙,越发显得身姿袅娜,风致嫣然,不由得迎上去笑道:“嫂嫂来了,快进来瞧瞧我给清然姐姐挑的东西。”
    曾净进屋看了一回,又看了给迎春的玉棋,点头道:“都极合适,我瞧着好。”
    黛玉听了,嘴角立刻掠过一丝笑意。
    曾净微微一笑,命丫头将食盒打开,将其中之物送上来,却是两样细点,一色定窑白瓷小碟,摆在案上。
    黛玉一看,道:“这是翠云轩的点心,嫂嫂何时打发人去买的?”
    曾净笑道:“哪里是我打发人去买的?是你哥哥今儿出门会友,买了打发小厮送回来,我已孝敬了母亲一份,这是给妹妹的,妹妹且尝尝。”
    黛玉听了这话,促狭一笑,道:“原来是哥哥买的。翠云轩的点心向来难得,何况是大师傅亲手做的,四样点心每样一日不过卖一百份罢了,哥哥给嫂嫂买的,嫂嫂只管自己吃便是,何必再分给妈妈和我?”再说,林睿也不会不给妈妈和自己买点心。
    一语未了,果然有贾敏打发丫鬟送林睿买的点心过来。
    原来那翠云轩大师傅做的点心十分出奇,黛玉极爱吃,偏生那点心每样每日只卖一百份,每家每人只许买一份,还不许买两样,就算大户人家想多打发几家下人去买也不行,即便翠云轩规矩如此苛刻,每日仍然供不应求。林睿自己只能买一份罢了,这几份点心都是他拉着几位友人一起去买,然后从他们手里买来,送至家中。
    林睿极似林如海,人在外面,心里却记得曾净,故买了点心送她,讨其欢心,不过,他又十分敬重母亲,溺爱妹妹,自然也不会忘了贾敏和黛玉,兼之他常常听友人抱怨各家的婆媳嫌隙,哪里忍心让贾敏对曾净不满?所以先打发小厮送到贾敏房中两份,一份是贾敏的,一份是黛玉的,给曾净的一份则是另外打发小厮送去,表明心意。
    虽然如此,曾净依旧将自己所得的分了三分,送给贾敏和黛玉,每一份都不多。
    贾敏得到孝敬时,还未把林睿送的点心给黛玉送去,心里自然更喜欢了曾净几分,东西事小,她看重的是心意,尤其是自己媳妇的这份心意。
    曾净拧了拧她的腮,道:“哪怕是金银做的点心,我也不能独享。”
    姑嫂两个笑闹了一回,方净手吃点心,黛玉命丫鬟贾敏送来的点心也摆了上来,吃完漱口净手,下剩的一点子散给丫鬟,姑嫂对坐,看到曾净突然叹了一口气,脸上似有几分忧色,黛玉好奇问道:“嫂嫂可有什么事儿?且说与我听听,说不定能替嫂嫂解忧呢。”
    曾净叹道:“这事儿也只能说与妹妹听。”
    黛玉越发好奇了。
    曾净瞅了房中丫鬟一眼,黛玉会意,命她们都在外面听唤,曾净方压低声音道:“妹妹知道卫家的兰哥儿是我表兄弟,我十分留意卫家和史家的消息,倒不是监视,只是想着我这兄弟命苦,少不得留心些,免得叫人作践了去。”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