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林如海重生 - 第117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太子的地位稳固,俞家才能放心。
    俞老太太早就觉得自己时日无多了,每每揽镜自照时,常能发觉自己脸上的灰败之气,但是每每想到长庆帝登基不过数年,正是重用俞恒的时候,哪怕自己死后俞恒只需守孝一年,她也愿耽误俞恒这大好的一年,因此竟生生地吊住了气,万事不管,只在家中静养,常常打发人往林家送东西,来往十分频繁,也交代了下人尊敬黛玉。
    二人离去后,青鹤奉黛玉之命清点俞家所送之物,几样瓜果点心倒罢了,唯独一个小小的掐丝锦盒十分醒目,忙亲手捧到黛玉跟前。
    黛玉手里拿着礼单正看着,见状打开锦盒,却是一对碧玉圆环,素手拈起,便见圆环内侧刻着一行小字,她眼光一掠而过,便觉耳际炙热,忙将圆环放回原处,合上锦盒,吩咐道:“收在梳妆台的妆奁里,明儿出门好戴。”
    青鹤立时便知这玉镯是俞恒所赠,抿嘴一笑,遵命而为。
    黛玉想到同为未婚夫妻,自己和俞恒虽不能常相见,情思却相合而愈重,而史湘云和卫若兰却因宝玉的举动而导致嫌隙陡生,也不知道这件事如何了结。
    卫若兰待史湘云真真是好,她从湘雪嘴里听说好几回,史家经常收到卫若兰亲手打的皮子,亲手买的点心、瓜果等物。文德郡主今儿来同贾敏说话时并未提起往日卫若兰如何对待史湘云之事,若是说了,只怕贾敏更加可惜史湘云的这桩婚事。
    至晚间,闻听贾敏回来,黛玉迎进房中,但见贾敏面上似有怒色,不由得心中一跳,知道贾敏此去定不如意。
    果然,贾敏坐下喝了一口茶,将丫鬟都打发出去,气呼呼地开口道:“人常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原想史家两位太太是深明大义的人,谁知竟不出我所料,只愿意打发人去接史大姑娘回来,却不理卫公子的请求。”
    黛玉亲手与她揉了揉眉际之末的太阳穴,柔声道:“妈不是早就猜到了?何必恼呢?”
    经她揉捏一番,贾敏怒气稍减,道:“我自然明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若要退亲理当是两家父母亲自经由媒人来说,只是文德郡主和卫公子给了他们家这样大的脸面,就算他们不想退亲,也该与卫公子有个说法,谁知竟没有。”
    凡事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谁家做父母做长辈的愿意自己的晚辈娶一个早在外男跟前袒露肌肤的女子?卫若兰未曾张扬反请自己和文德郡主从中说明,已给了史家极大的脸面,若是自尊自重之家,理当立刻有个章程,哪里像保龄侯夫人,话里话外倒怨贾家居多,满口只说一定好生教导史湘云,绝不会再发生这样的事情,对卫若兰退亲一事恍若未闻。
    黛玉不禁笑道:“想来妈是气恼保龄侯夫人怨外祖母家?”
    贾敏摇了摇头,道:“你外祖母家的宝玉一直都是这样行事,屡劝不得,所以我不曾带你过去,唯恐冲撞了。这些史家又不是不知道,既知道,却仍任由史大姑娘过去做客,也不安排几个明理懂事的奶娘嬷嬷丫头跟随,怎能一味怨恨你外祖母家?宝玉固然有不是,可史家也有不是,偏生一味怨恨别人,却不愿自省其身。”
    黛玉默然无语,这是别人家的事情,怎能由自家称心如意?
    史家不愿退亲她们早已有所预料,只是没想到保龄侯夫人竟会顾左右而言他,难道能当这件事不曾发生过?
    她忽然想起一事,道:“湘雪妹妹说亲在即,想必是因为这件事,他们不想横生枝节。”
    听她提醒,贾敏倒是想起来了,史家正和甄家议亲,说的是甄应嘉的嫡次子,两家十分合意,其中又有南安王妃的踪迹,虽未定亲,却已是人尽皆知,也选定了大小定的日子,若是史卫两家退亲之事传出,势必对此有所影响。
    不出所料,这件婚事最终没有退成。
    第二天贾敏去曾家跟文德郡主说明自己无功而返,同时听说史家已把湘云从贾家接了回去,然后史鼐特地请了卫将军过去,史鼐夫人也亲自去卫家拜访卫太太,不知夫妇二人与卫家夫妇说了什么,自始至终不曾听到退亲的动静。
    文德郡主很是不满,这样的事情史家怎能当做没有发生过?居然越过自己就和卫将军夫妇自顾自地商议婚事,顺便抹平此事,仍旧令婚事如约履行,如何对得起无辜之极的卫若兰?当即就打发人去叫了卫若兰过来问个究竟。
    卫若兰神色憔悴,怒容满面,见到文德郡主,立刻掉下泪来。
    文德郡主心疼不已,忙伸手拉到跟前安抚,道:“好孩子快别哭,你受了什么委屈只管说给我听,我就不信,我连你都护不住!”
    卫若兰满腹心酸正无处可诉,闻听此言,不禁呜咽一声,正欲诉说委屈,忽听人说保龄侯夫人来拜,不由得将话头收住。
    文德郡主冷笑一声,道:“不见!难道我还面对面地问问他们如何委屈我这外甥不成?”
    当初是念着史家和林家的亲密,她才登门请贾敏去他们家说明,不过是给史家一份体面,免得因这件事几家大失体统,谁承想人家现今一门双侯有权有势了,竟不接自己的好意,反而自顾自地和卫将军夫妇了结此事,自己何必见她?
    卫若兰眼里亦闪过一丝恨意。
    文德郡主看着他道:“想必他们商议了什么你都知道?”
    卫若兰点点头,脸上冷色更重。
    原来史鼐夫妇知道了史湘云在贾家的遭遇之后,十分恼火,可是涉及到他们家的颜面,以及湘云下面湘雪等人的婚事,无论如何都要息事宁人,不能解除婚约,所以等贾敏走后,急急忙忙打发人去接了史湘云回来,训斥过后,商议着去跟卫将军夫妇请罪。他们夫妇都是历经世事之人,面对卫将军和卫太太一味说自己教导不当,名声受贾家影响,十分委屈了卫若兰,心里十分过意不去,所以特来请罪云云。
    卫若兰原想着维持两家的体面,不曾与卫将军和卫太太说明此事,史鼐夫妇和他们说时,并没有清楚明白地告诉,只说史湘云在贾家住了几日,未免受到几分连累,他们本是卫将军夫妇的上峰,如此和颜悦色,卫将军夫妇自然受宠若惊,连称不敢。
    卫将军长年累月出征沙场,兼之本就粗心大意,见史鼐如此,只当是贾家不好,史鼐怕自己因史湘云住在贾家而责难,便没放在心上。而卫太太则不同,她巴不得史湘云的名声教养不好,日后成婚后连累卫若兰,所以信誓旦旦地对史鼐夫妇许诺绝不会退亲。
    最重要的是,史鼐是卫将军的上峰,管着卫将军的前程。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史鼐夫妇一片为女儿打算之心可昭日月,令人感慨万千,只是这份心意用别人的不幸换来,却是让人不知说他们如何是好了。
    文德郡主怒从心起,问道:“你就没有跟你父亲说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卫若兰冷笑道:“我被父亲斥责了一番呢!父亲不问青红皂白,只说我胡作非为,怎能因史大姑娘住在贾家几日就说她行为不检,私自托姨妈和林太太去史家说退亲的事儿,竟也不禀明父母!既已如此,我又何必多此一举?”
    文德郡主怒极反笑,点头道:“好,好,这史家果然是好手段!”
    卫若兰已是灰心丧气,颓丧地道:“事已至此,反连累了姨妈和林太太,怕他们也都记恨上了,我心里实在是过意不去。”
    他实在是太没有本事了些,只想着自己问心无愧,却不曾算出人心。
    文德郡主拍了拍他的手背,安慰道:“如何能怪你呢?别人遇到你这样的事儿,哪里还能如此宽宏大量,想着悄悄解决?偏他们只想着自己,却来委屈你。好孩子,你别太责难自己,我自不必说,林太太那里有我呢。”
    卫若兰道:“还是要亲自登门谢罪才是。”
    文德郡主越发爱他的品格,道:“不说这些了,我问你,你原打算从军,可想去哪里了?如今闹成了这样,有史家势力的军中你是去不成了,自然也包括你父亲那里。”
    卫若兰脸色十分难看,低声道:“我也这么想,所以想去粤海。”
    初听粤海二字,文德郡主一怔,随即反应过来,林如海和张大虎如今可都在粤海,根据林如海几次送进京城的折子来看,粤海甚乱,常受海啸倭寇之扰,民不聊生,故此二人一文一武,忙得不可开交。
    文德郡主细细想了一番,赞道:“倒是个好去处。林大人和张将军都在粤海,我请林太太修书一封,你带过去,他们也好照应些。更何况你和智哥儿是同窗之交,你又曾得林大人指点过,比去别处强几倍。那里如今是乱了些,可有林大人和张将军镇守,也是建功立业的好时机。只有一件,你父亲可同意你去?”
    卫若兰咬牙道:“父亲不同意,他只想让我老实读书,我打算悄悄儿走。”
    文德郡主听说,知道他对卫将军冷了心。
    这些年卫将军待卫若兰极好,并没有因为他丧了母就一味偏心继室所出的儿女,只是在这件婚事上不能替卫若兰做主,只知指责卫若兰举动不当,如何让卫若兰气平?
    文德郡主见卫若兰心意已决,不放心他独自带着小厮上路,遂修书去北静王府要了几个从军中出来的侍卫,又请贾敏修书给林如海,连带黛玉给林如海做的衣裳配饰收拾出来,与自己所备盘缠一并交给侍卫,命他们在城外百里处等卫若兰出京后一起南下。
    卫若兰甚至不敢与同窗辞别,只托林智替自己告罪,便趁着夜色离家出城,一行人驰行百里便换了水路,转道海陆,直往粤海而去。
    一路风雨,自是不消多记。
    待林如海百忙之中见到卫若兰,登时吃惊不已,忙先拆看贾敏的书信,其中将卫若兰前来的来龙去脉尽已说明,不由得叹息不已。
    他在荣国府飘荡多年,当日情景历历在目,宝玉闯入的岂止是湘云的闺房?明明是自己女儿的闺房,唐突的不止湘云,还有自己的黛玉。那时他痛骂宝玉却不能有所为,今已重生多年,一时倒不曾想到此处,难怪上辈子卫若兰从军后,一去不回头。想必上辈子卫若兰也曾要退亲罢?退亲不得,无奈迎娶,只能远走边疆,只是上辈子没有自己妻子涉足其中。
    他打量了卫若兰一眼,见他满身风霜之色,和京城中风度翩然秀色夺人的少年迥然不同,忍不住目露赞许,道:“你先下去收拾,歇息一日,明日送你去大虎军中。只是,我虽举荐你去,却不能与众不同,你仍要从下面的兵卒做起,才是公道。”
    卫若兰大喜,俯首称是,又连忙道谢。
    林如海又笑道:“现今这里组建了水师,意欲抵御倭寇,你进去好生练武,来日奋勇杀敌,便是对我最好的谢礼了。”
    ☆、第093章:
    等卫若兰离去后,林如海再也按捺不住迫切的心情,急忙打开家人托他们捎来的东西,其中最令林如海看重的是黛玉的一叠厚厚书信。
    离京至今,虽有多本奏折进京,但因千里迢迢,路途不便,虽有家书来往却是不多,他也不好托官差频繁送信,所以即使林如海看过邸报,对京城诸多消息都十分清楚,仍旧想念家中妻儿,唯恐他们在京城中因自己不在家遇到了什么难事。
    黛玉写与他的家书并非单纸一封,而是厚厚一叠。
    原来黛玉思念父亲,每日都将家中琐事并京城大事记录于信中,甚至还有自己在林如海不在京城的这段时间里顽了、得了什么新奇物事,都有所记录,记得多了,自然成册。
    林如海思念女儿的程度和女儿思念自己不相上下,不禁又笑又叹,看一张笑一张,等他看完,已是深夜了,幸亏他明日休沐,兼粤海一带的事务大多已尘埃落定,不然单为了看女儿的书信,必定会耽误公务。
    林如海看到最后一张关于史卫两家的婚事之论,黛玉和贾敏一样,只说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却并未详述贾宝玉独闯史湘云闺阁窥见其体之事,只是林如海前世亲眼所见,故此母女二人一说史湘云因残水洗脸梳头等事受宝玉牵累以至于名声不雅,他屈指算了算此事发生的时间便猜测到了详细情况,更为前世的女儿心疼。
    前世史湘云有史家做主,尚且落得白首双星之下场,卫若兰也是独守边疆,自己那无依无靠的女儿却受尽了流言蜚语,艰难求生不得。
    此事的罪魁祸首只有一个,那就是天真烂漫到近乎无知的贾宝玉!
    从曾家出来,贾敏亲自去了贾家,将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诉了贾母,只略了卫若兰安插丫头一事,在贾母跟前疾言厉色地指责了宝玉一顿,又怨贾母没能好好教导孙子,竟致行事荒唐,任是谁都看不过眼,多亏卫若兰心地良善敦厚,未曾置贾史两家于死地,虽对史家生怒,但念及史湘云是个女孩儿家,两家女儿十分无辜,仍叫人压下了当初的消息。
    再者,卫若兰虽恨父亲不分黑白,但是终究不愿他在史鼐跟前难做人。
    贾敏从曾家回来去贾家是事发的次日,她和贾母陈述厉害的时候,贾母当机立断,已是料理了。当初知道的只有贾母、史湘云房中的上等丫鬟嬷嬷以及袭人,史湘云房中的自不必说,贾母房中的也知道厉害,事关宝玉,袭人自然更不会嚼舌,所以当时消息还没传出门。
    贾敏原是一番良苦用心,毕竟那是她的娘家,和自己家有着解不开割不断的瓜葛,林家如今在京城中风头日盛,林如海父子均受长庆帝重用,不管贾家发生何事,世人均会说起林家如何,他们正等着挑林家的不是呢。世上有些小人总是如此,哪怕这些事和自己家没有相干,他们也能传出闲话来,平白泼上一头污水,何况两家又是极近的姻亲。
    所以,这件事发生后,贾敏再生气都不能不管,自己若不管,事情宣扬出去,连累的不仅是贾家的女儿,还有她这个出嫁的女儿,以及自己的儿女,林睿虽已成亲,黛玉也定了亲,林智还没有说亲,到那时一干心胸狭小嫉妒别人风光的小人谁不在背地里讥笑?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因是贾母嫡亲之女,母女之间说话不必似旁人那般藏掖,贾敏言语之间便毫不遮掩,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半点软和都没有,可惜的是,既是逆耳,难免有些不中听,更加深了和王夫人的嫌隙,连贾母都不大喜欢。诸儿女中贾母纵疼女儿,可和嫡亲的孙子相比便要靠后,谁都比不得宝玉在贾母心中的地位,更加容不得别人说他的不是。
    贾母说道:“从前宝玉就喜在女孩儿中间厮混,我只当他是有了男女之心,心里唬了一跳,怕他果然如他老子说的那样,谁知冷眼看了几年,竟不是,倒像是个丫头托生。他原没什么坏心,不过是关怀姊妹的无意之举,只是这世人经历的事情多了,心里想得太腌臜了才来说他的不是,你这做姑妈何必如此苛责?”
    贾敏气极,道:“无意之举?母亲难道不知女孩儿们在世本就艰难,多少回都是被别人的无意之举毁了声名体面?府里还剩两个丫头尚未定亲,母亲好歹顾念着她们些儿,也替我这出嫁了的女儿想一想,难道就因母亲溺爱一个宝玉,万事随他,竟不管我们的生死了?”
    听她说得严重,贾母白眉微蹙,道:“如何就到论起生死的地步了?”
    看到贾敏脸上怒气愈重,贾母叹了一口气,摆手道:“罢了,罢了,明儿我亲自出手严管下人,不叫把府里的事情传出去,他们姊妹顽闹,我也劝宝玉留心些。”她快将八十了,已经将行就木,生平唯喜孙儿孙女一处顽闹,才觉得有繁荣喜乐之景,况且贾敏所忧她都不如何在意,人生在世,唯心而已,何必为了外人的腌臜心思就拘束了宝玉天生的灵性?
    闻听如此轻拿轻放的言语,贾敏一颗心都凉透了。
    她当然知道宝玉确实天资颖悟,可是再好的璞玉,若无后天雕琢,也难绽放风华。不然,人生在世,何以又要读书识字,又要学习琴棋书画,又要明白礼义廉耻?
    经此一事,贾敏也恼了。
    她想着若是自己的黛玉因娘家中落、或者兄弟无能就远着娘家,不再有所来往,自己一定伤心难过,所以即使贾家诸般不妥,然每每看到贾母白发苍苍的模样,她不觉十分费心,亦经常良言相劝,不愿做凉薄之人,惹人闲言碎语,谁知每回都不欢而散。
    故此,她在信中对林如海抱怨道:“我不管了,任由他们胡闹罢,每年走动几回,送些年礼人情就完了,日后老爷别说我凉薄,外面怎么说我也不在意了。横竖琏儿年轻上进,大嫂和琏儿媳妇明理懂事,大哥哥又被管着,剩下这些人做的那些事虽是罪过,却也不到抄家灭族的地步,娘家长房一脉已经后继有人,我还费心做什么?”
    林如海看毕,深为一叹。
    世上许多事往往难如人意,对于这件事来说,贾敏管,贾家和史家嫌她多管闲事;不管,贾家和史家还有话说,必定说贾敏凉薄,娘家和亲戚家的遇到难事半点不沾手,叫外人知道,对贾敏不利,自然也对林家不利。
    有些人私心甚重,万事以己为先,丝毫想不到别人的为难之处。
    贾敏在这件事情中的动作,林如海一点儿都不怪她,反而赞赏有加,理解她为娘家操劳的心思,这才是为人处世之道,也是为妻母、为女儿、为亲戚该做的,心正,意正,绝不会昧了良心,一味偏向娘家。纵使贾敏最终没有如愿让贾家和宝玉改过,但她该尽的职责和本分她已经尽到了,无愧于心,这就足够了,贾家如何,史家如何,和她都再没有相干了。
    对于卫若兰和史湘云的这件婚事没有解除,完全在林如海意料之中,其中各人都有私心,虽然面上都不好看,却又都没有达到十恶不赦的地步。
    卫太太还罢了,本非亲母,自然不管。卫将军不知其故,又恐得罪上峰,细究也是无罪,想必卫若兰只恨其偏听偏信,不来寻求自己的意愿,所以愤而从军。至于史家夫妇,当初他们给史湘云挑选卫若兰为婿,更多的是为了表白自己对史湘云的看重,让世人知道他们没有苛待亡兄的遗腹之女,如今又哪里会因此事破坏自己嫡亲女儿的亲事。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生在世,越是经历世事的人越是割舍不下私心。
    也因此,对于卫若兰而言,恨,似乎太重,不恨,却又无理。
    到底说明史湘云不是史鼐夫妇嫡亲的女儿,不然的话,嫡亲女儿受此欺辱,他们能不找贾母讨个公道?又岂会丝毫不在意卫若兰的意愿而执意不退婚?夫君知晓自己肌肤裸露于外男的旧事,如何心平气和地携手余生?想必他们并不如何在意史湘云婚后过得好不好。
    倒是卫若兰这孩子,不管前世今生都可惜了。
    林如海难免流露出一丝怜惜,心想既然他到了这里,自己很该多加照应。
    至于史鼐之女和甄应嘉之子的婚事,林如海皱了皱眉头,史家兄弟的事迹虽已有所改变,似乎这件婚事并未改变,早先在京城时他也忘记了。
    不过,今生和前世已大有不同,想必如贾敏所说,贾家不会落得抄家的下场。
    一是荣国府没了赫赫扬扬的贵妃娘娘,行事不敢再如前世那样肆无忌惮,宁国府亦然,二则败家的媳妇王熙凤已另嫁他人,贾琏也不是国孝家孝中停妻再娶的轻薄浪子,贾赦有继室严管,又顾念孙儿,已经远离京城并没有做下那些为非作歹之事,如此一来,上一世的许多罪名都没有了,只剩王夫人重利盘剥包揽诉讼一事,或者还有将来藏匿甄家财物、王家财物等罪,这些会让除大房外的荣国府一蹶不振,但达不到所有人等抄家发卖的地步。
    依林如海看来,按如此罪状,荣国府最终的下场必定是贾政免职、入狱,斩首与否还不好说,端的看用贾政的帖子做了多少不法之事。王夫人是逃脱不了的,上一世的罪名今生都有,又因大房的缘故,荣国府不会阖府抄没,最多抄没二房所有财物,发卖下人。贾母年迈,上一世抄家时她已仙逝了,倒也免了牢狱之灾灭族之痛。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