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林如海重生 - 第90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薛姨妈等却是奔着贾敏和黛玉来的,想起贾母早在半个月前就记挂着贾敏母子,无时无刻不念叨着黛玉,然而此时却不见,不由得十分诧异。宝钗落选后,薛姨妈只得收起往日青云直上的心思,同王夫人说话时,说起宝钗的金锁,不知怎地,传得下面都知道了,听王夫人说贾母极中意黛玉,心里不免有些彷徨,论身份地位门第,他们家远不及林家多矣。
    薛姨妈问道:“常听老太太说起林姑娘,林姑娘可来了?”
    贾敏淡淡地道:“蒙薛太太惦记,小女还在扬州,并未进京。”转过头去,只问贾母日常坐卧喜好,吃什么穿什么,或者身体是否健朗等等。
    贾母本有话和贾敏说,薛姨妈和薛宝钗在跟前,便不好说了,只得掩住,不知不觉问起林睿的亲事,贾敏道:“早和曾家说好了,明年在京城里办,旧年曾公子中了秀才,今年又中了举人,他们已经打算定居京城了,看曾公子明年前程如何。因聘礼多在定亲前些日子下,然后便是请期、迎亲,所以我们过来,一则看睿儿明年考试如何,二则便是下聘。”
    贾母道:“这么说来,你们是在京城里长住了?”
    贾敏笑道:“总得看我们老爷,若是依旧外放自然还得回去。”
    贾母叹了一口气,道:“不知不觉,姑老爷外放就是十几年了,也该回京享享福了,叫咱们娘儿好好聚一聚。”
    贾敏听了,笑而不语。回京固然好,可是在外面却是威风八面,若不是林如海说自己连任盐政多年,继续下去,恐致长庆帝疑心,她还是愿意留在扬州的,在那里,她的品级最高,何须对人卑躬屈膝。但是回到京城就不同了,不说宫中后妃,便是王妃公主郡主国君等品级多在自己之上,见人须得行礼,哪里有在扬州的清闲自在。
    贾母却不这么想,这些儿女中她最疼贾敏,总是盼着贾敏在跟前才好,道:“你们才回京,对京中形势不大了解,有什么不知道的,只管吩咐你侄儿和侄儿媳妇去料理。”
    贾敏道:“母亲放心罢,都料理得。旧年我们老爷进京,宅子就修缮好了,今年不过再收拾一回,俱已妥当,只需安插器具即可,等我们见过母亲后回去,想来都已经料理齐全了。再说,琏儿也在读书,明年考试,岂能打搅他?”
    贾母忙问道:“我已经叫人收拾好你在闺阁时住的院落,不在家中住几日?”
    贾敏笑道:“母亲惦记着我,我心里自然是感动非常,然而家中的事情千头万绪,都得我做主,竟是不能住下的,等诸般事务尘埃落定了,我再来叨扰母亲几日。”
    贾母听了,只好作罢。
    她心里记挂着两个玉儿的事情,不等用饭,先打发王夫人和窦夫人婆媳等人去备饭,彼时贾琏宝玉带着林睿林智兄弟去逛园子,也是听说薛姨妈母女在故如此。贾母又叫元春带三春下去做功课,薛姨妈和薛宝钗见状,忙告辞,贾母假作挽留了几句,听她们说家中还有事,便命鸳鸯送出去,片刻之间,屋里只剩贾母和贾敏母女两个了。
    贾敏长叹一声,知道贾母有话和自己说,果不其然,听贾母重提旧日之话。
    贾母道:“不是我疼宝玉,实在是想着亲上加亲的好处。你想着,这大户人家说亲,原是门当户对的,使唤苛待媳妇的婆婆多着呢,我不愿玉儿也和别人一样吃苦受罪,等她到了咱们家,有我护着,谁敢欺负她?你也见了宝玉,人品才貌都是无可挑剔的,他衔着通灵宝玉落草,将来的前程大着呢,不过如今年纪小,性子不定,没有功名罢了。宝玉另有一样好处你不知,最是温和敦厚的人物,别家的公子,谁不是今儿朝东明儿朝西?”
    贾敏冷不丁地道:“母亲却没有说宝玉的娘亲呢!二嫂和我素来不和,我怎能放心将玉儿许之?二嫂和我有嫌隙,还能不折磨了玉儿去?”
    贾母一愣,随即道:“你竟傻了不成?二太太最是聪明不过的了,有姑老爷这样的身份给玉儿撑腰,她能欺负了玉儿?我也是想到了这个,才敢对你开口。我老了,不知道还能活几日,唯愿宝玉平平安安,能说一门好亲罢了。”
    贾敏断然道:“母亲恕罪,此事竟是不成的。”
    贾敏没有说的是,贾母已经七十好几的岁数了,自己都说自己不知还能活几年,又能护着黛玉多少时候?纵然能护着她一辈子,宝玉不是自己眼中的好女婿,此事便不能成。
    贾母眉头一皱,问道:“你这孩子,怎么还如此?我是你妈,难道我能害了你们不成?两个玉儿成了亲,咱们两家只有更亲厚的。”
    贾敏却道:“难道不亲上加亲,两家就是疏远的了?本就是亲戚,何必再如此?不如叫宝玉另娶他人,给府上再添一门亲戚,我们玉儿许给他人,也多一门亲戚,那才是两全其美的。母亲细想想,宝玉又哪里配得上我们玉儿?论出身,国公府虽好,到底袭爵的是琏儿,论品级,我们老爷是一品,二哥不过是从五品,高门嫁女,低门娶妇,这门不当户不对的如何结亲?何况宝玉仅仅是二哥房中的嫡次子,国公府的爵位是琏儿的,二哥房中大半家业都是兰哥儿的,宝玉有什么?唯有一点子财物罢了。母亲竟是疼爱我些,我也是做母亲的,难道不能替玉儿想得更周全些?玉儿是我们家唯一的女儿,林家几代单传下来的嫡长女,做皇妃王妃都使得,只是我们不愿意罢了,她不做皇妃王妃,再不济也得做个当家主母,许给宝玉以后能有什么?我们玉儿自小读书识字,样样都是按着当家主母教导的。”
    贾敏一番话说将出来,气儿都不喘一声,继续道:“不说根基门第,就拿前程来说,宝玉至今读书不成,又极厌恶读书,不肯上进,连我们智儿都不如,难道竟是让我们玉儿跟着吃苦受罪不成?文不成,武不就,如何保护我们玉儿一辈子平平安安?”
    贾母脸上一阵青一阵白,若不是因为贾敏是她嫡亲的女儿,她早翻脸了。她原想着贾敏是宝玉嫡亲的姑妈,不会如外人那般在意门户之见,不曾想,在她心里,宝玉竟是一无是处的。听完贾敏的指责,贾母不乐意地道:“你知道什么?你们也太挑剔了,我早说了,宝玉的前程在后头呢,天底下除了宝玉,谁有这样的造化?”
    贾敏在闺阁时娇生惯养,出嫁后林如海百般宠爱,外放时在扬州十年,几乎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巡抚驻扎在姑苏,而非扬州,因此贾敏的品级在扬州最高,爽利的性子一直未改,贾母是她亲娘,她也没必要遮遮掩掩,顿时冷笑道:“我劝母亲竟是消停些,别拿着一块玉来说话,说来说去,玉有何坚?玉有何贵?不过是一块石头!这样的事情,别人家恨不得收敛,装作没有,只母亲当着好话儿!从前我不答应母亲,今儿还是不答应。母亲也别恼我,我实话实说,母亲若想给宝玉择一门好亲,竟是好生教导他上进要紧,不说有无功名,至少有些拿得出来的本事,才能让人放下心!”
    贾敏生性机变,自己是贾家的女儿,也不能惹恼了贾母,见贾母脸上变色,立时又道:“不说配得过配不过的话,就是配得过,我也不愿意,骨血倒流不是没有忌讳的。何况,我们玉儿已经定了亲,叫我如何答应母亲,一女许两家?”
    贾母大吃一惊,失声道:“你说什么?玉儿几时定亲了?我怎么不知道?”
    黛玉定亲了,她的宝玉怎么办?
    贾敏似乎未看出贾母震惊的神色,起身替贾母端茶,款款地笑道:“因两家只说好,并未提亲文定,故不敢张扬,母亲也不知道。说起来,这家人母亲也是知道的,我们玉儿定的就是皇后娘娘嫡亲的兄弟国舅爷,连圣上都知道了,说明年俞国舅考完试,就亲自给我们两家下旨指婚,到那时俞家上门提亲,两家文定。”
    这些话,她早就想跟贾母说了,贾母并非糊涂人,自然知晓厉害。
    贾敏虽不大喜贾府行事,但对贾母仍旧十分惦记着,她也是做母亲的,若是自己的女儿疏远自己,自己怎能不伤心?推己及人,贾母年纪大了,素来疼自己,她自然也愿意孝顺贾母,不愿贾母太过伤心难过。
    因此,黛玉的亲事早些提出来,早让贾母为宝玉另择他人的好。
    贾母接了茶碗就放下,道:“我说你怎么不考虑周全些?俞国舅是什么人?那是人人都知道的天煞孤星!你也不怕克着玉儿!他们家哪里就是一门好亲了?非得你们上赶着?京城里多少勋贵之家都不愿意和他们家结亲呢,当初连二丫头,我都觉得委屈了她。你们可倒好,竟给玉儿择了这样的亲事,这是怎么想的?凭着咱们家的富贵,什么样的亲事不成?”
    贾母越说越急,竟有些气急败坏的味道。她从黛玉一出世便惦记着这桩亲事了,等了十年,哪里想到才和贾敏见面,就等到黛玉定亲的消息,这也太出乎意料了些。尤其是俞恒那样的人物,如何配得上黛玉?
    不是贾母自视甚高,实在是京城里都有这样的认知。
    贾敏一笑,道:“谁说是我们上赶着了?那是俞家先求了亲的,我们家规矩,再没有女家上赶着男家的事儿发生。母亲别急,哪是什么天煞孤星?都是外面以讹传讹的。当年灵台师父给俞国舅批命的时候,我也在跟前,焉能不知?再说了,若说他命硬,怎么就没克着俞老夫人和皇后娘娘呢?子不语怪力乱神,咱们读书人家,不必如此胆战心惊。俞国舅从小在我们跟前长大,模样品行没有不知道的,现今又中了举人,我们老爷喜欢得很,待他和亲儿子并无不同,他们家来提亲,又许诺说终身不二色,为了玉儿,我自然满意。”
    说到这里,贾敏看了贾母一眼,又笑道:“当年我们老爷列出来的那些条件并不是空穴来风,早就说了我们家此后儿子不纳妾,女儿不嫁纳妾人。”
    听她说俞恒许诺说绝不纳妾的话儿,贾母眉峰一动,半日不曾言语。虽然贾母一心想让两个玉儿结亲,可在她心里,哪家公子不是三房五妾的?她已经给宝玉挑好了将来放在屋里使唤的丫鬟,即最标致伶俐的晴雯。
    若是依照贾敏和林如海的说法,想娶黛玉,竟是不能纳妾的,岂不是委屈了宝玉?
    念及于此,贾母神情便不似先前那般愤怒了,道:“这话也无理,谁家公子不纳妾?忒不体面了,说出去,倒让外人小瞧。”
    贾敏不在意地道:“难道非得姬妾成群才是体面?母亲从前不喜姨娘们,我也不喜,我们尚且如此,何况我的女儿呢?我也不想她在夫家受了委屈。因此,我和老爷对俞国舅都是满意得很,只等着明年放榜之后,两家正经定亲,现今却希望母亲保密一二。”
    贾母摆了摆手,颓然道:“你话都说到了这个份上,我还有什么说的?”
    贾敏见老母亲如此,心头一软,劝道:“母亲别怪我说话直,可怜天下父母心,谁不想自己的儿女好呢?母亲疼我,当年父亲定下我们老爷,不也是如此?父亲和母亲尚且要为我择一位上进有本事的女婿,我们也一样为玉儿操心。我看宝玉天资颖悟,非同一般,好生教养的话,想来能让母亲满意。”反正该说的话贾敏都说出来了,该指责的也都指责过了,此时就不吝啬夸赞宝玉的言语了。贾宝玉是贾母的心头肉,贾敏知道怎么说才能让贾母欢喜。
    贾母叹道:“我本想着,姑老爷的才情好,有他教导宝玉,必然好得很。谁知,你们竟定了俞国舅。”贾母气不打一处来,除了俞恒的父亲比贾政的品级高,又有个做皇后的姐姐外,追封其父为承恩公,其他的俞恒哪里比得上宝玉?宝玉是国公爷的嫡孙,父母双全,母舅又是封疆大吏,比俞恒强了几倍去。
    贾敏听了贾母喋喋不休的抱怨,又是好气,又是好笑,不过她知道,俞老太太当年提亲时亦是十分忐忑,也是因为自知俞恒配不上黛玉的缘故。
    用完饭,一干人等坐在贾母房中说话,贾母依旧唉声叹气,想得好好的亲事就这么落到俞家了,真真是他们有福。贾母并不糊涂,两家亲事在圣上跟前挂名,如何还能再说?幸亏之前不曾跟宝玉提起意欲结亲的事,不然就不好了。
    众人皆不知贾母为何如此,无从安慰。
    贾敏母子并未在贾家久留,不顾贾母挽留,当日便即告辞,回去后,家里果已收拾妥当了。贾敏一面督促林睿读书,一面预备聘礼,又各处拜见,开始走动起来,贾敏本就是长于京城,现今许多闺阁密友依旧在,不几日便如旧日那般亲密,儿子们亦相互结交。
    林睿并未一味苦读,他来京城数次,颇交了几个好友,兼有世交故旧家的公子,再有这么些人,很快便如鱼得水,时常谈诗论画,连同曾冼、俞恒、贾琏等人一起。曾家住在山东,离京城近,比他们早到一个月,曾冼也要参加明年的恩科。
    只有贾母想到黛玉,整日长吁短叹。
    不过即使没有了黛玉,贾母仍旧不愿意让宝钗进门。和贾敏说的话,贾母并没有告诉别人,毕竟贾敏对宝玉的那顿指责,实在是让贾母无地自容,思忖过后,打发人去接史湘云。
    史鼐夫人正带着史湘云应酬交际,想着早点儿给史湘云定亲,哪里还能让史湘云继续住在贾家和宝玉厮混?不顾史湘云的期盼,当即拒绝了。史湘云时常思念着贾母等人,见史鼐夫人如此,难免觉得史鼐夫人不疼自己,顿觉委屈。
    史鼐夫人早知史湘云的性格,她不在意史湘云是否感激,依然故我地带着史湘云出门,到年下送礼时,方带史湘云去贾家走动。
    史湘云到了贾家,真如猛虎投林,欢喜非常。
    可巧史鼐夫人来贾家时,王熙凤也在,两家本就是常见的,今日倒也不必十分避开,见过后各自落座,只听王熙凤对贾母和王夫人道:“老太君大喜,我来,是不负众望,这里有一门好亲,极适合府上大姑娘,想必老太君和姑妈极满意。”
    元春正在旁边作陪,猛地听到凤姐如此说,顿时羞红了脸,旋即借口离开。
    史鼐夫人也曾受贾母所托,替元春说亲,奈何他们家本就远着贾家,又知贾母和王夫人挑剔,哪里敢应承,听凤姐这么说,不禁笑道:“什么亲?叫我也听听。”
    凤姐和史鼐夫人极熟,这些年她行事不似闺阁之中,史鼐因看重牛耀祖的本事,史鼐夫人和她亦常来往,故凤姐听她问起,笑道:“自然是好亲了。怪道都说大姑娘有福,原来应在了今日。我说的是郡王府的亲事,看来荣国府里是要出一位王妃了。”
    ☆、第075章:
    听了凤姐的话,史鼐夫人眉头微微一挑,心中在想元春能嫁进哪家王府。当世共有五家郡王府,东平王府、南安王府、西宁王府和北静王府,另有东安王府,则是和东平王府的老王爷是嫡亲的兄弟,除此之外,便没有了郡王府了。
    东平王妃和东安王妃尚在,都和贾敏是同辈儿的闺阁密友,东平郡王和东安郡王比贾政还大几岁,如今年已半百了。南安郡王倒是低一辈儿,娶的却是甄应嘉之女,和荣国府是老交情,亦未亡故。北静王府里头水溶才袭爵没几年,年未弱冠,但早在出孝后就成了亲。史鼐夫人猛地想起西宁郡王的王妃才没了半年,莫非竟是他?
    想到此处,史鼐夫人看了凤姐一眼,静听贾母询问凤姐是哪家,凤姐笑道:“就是西宁王府,西宁王妃已没了半年,此事老太太和姑妈尽知,如今西宁王爷不过三十多岁年纪,正值壮年,本事又是一等一的,和大姑娘岂不是极相配?”
    史鼐夫人听了,心道果然不出自己所料,凤姐说的当真是西宁王爷。
    昔日四王八公十二侯都是一起跟着太祖打天下的,但是论及亲密,却是四王八公,世代交好,自家和封了伯的王家则因祖籍皆在金陵,故同列四大家族,他们几家发迹的时候,甄家却还没有起家,故甄家虽接驾四次,却不及他们这几家。
    只见贾母犹豫了片刻,道:“西宁王爷虽好,然膝下却是已经有了儿女,女儿倒也罢了,然大公子定的就是杨家的茹姐儿,早就请封了世子,杨家又是极有权势的,元丫头嫁过去有什么好呢?”按贾母所想,即使元春做填房,先前的原配没留下儿子才好,女儿倒无妨,不然,将来元春生了儿子,如何承继宗祧家业?
    史鼐夫人暗暗好笑,既想要好门第好模样好品格,又想要无儿无女的,天底下若有这样的好事,如何能轮得到元春?说来说去,不过是五品官儿的嫡长女,顶着荣国公嫡长孙女的名儿罢了,追根究底,就算西宁王爷续弦,比元春品貌出身高的姑娘多着呢,若不是凤姐的婆婆是西宁太妃嫡亲的妹子,谁能想到元春?
    凤姐天生的本事,奉承得别人眉开眼笑,如今已生了二子一女,更得牛太太的欢心,因牛耀祖是端得住的人,又从科第出身,早在翰林院当差了,所以婆媳两个素日里亲厚非常。牛太太见凤姐为元春的亲事操心,忽一日想起西宁王爷丧了妻,便从中说和。
    西宁太妃和这位妹妹情分本好,在外走动时见过元春,确实是端庄美貌的贤良女子,听说近年来督促幼弟读书,可见是个聪明有见识的,二十四五岁倒不算甚大,想了想,也中意,方命凤姐来问贾家的意思。
    凤姐舌灿生花地夸赞了西宁王爷一番,说西宁太妃如何和气,西宁王爷如何有本事,又说一双儿女如何孝顺等等,末了道:“老太太,不是我说嘴,天底下哪有十全十美的事儿呢?天上的月亮尚且有盈缺的时候呢!西宁王爷已过而立之年,若是没有儿女,反倒让人笑话了。这门亲事真真是百里挑一,若是老太太和姑妈都觉得不好,我竟是再没法子了。”
    凤姐说了一通话,口渴得很,见鸳鸯递茶上来,忙接在手里一气喝完,笑道:“好鸳鸯姐姐,若不是见老太太离不得你,我非要了去不可,这样善解人意。”
    因王夫人之故,凤姐自小常在贾家,和贾珍贾珠贾琏等人都是一处顽的,鸳鸯幼时亦常见,因而与凤姐极熟,兼之凤姐出阁又常来贾家走动,所以鸳鸯听了这话,只是一笑,并不如何当真,反退到了贾母身边。
    贾母听了,笑道:“你若爱她,这就带了去,我舍得。”
    凤姐本是醋缸里浸出来的性子,哪里想到自己一句话惹得贾母如此言语,忙笑道:“老太太疼我,我却不敢夺人所好呢!”
    贾母亦知凤姐脾性,幸而牛耀祖天生的好性儿,才容得凤姐拈酸吃醋,不曾纳妾,荣国府和镇国府交好,贾母也不想讨人嫌,不过是说笑,遂道:“我还能不知道你?放心罢。倒是你方才说的话也在理,只是还得你姑妈姑丈做主。”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贾母和元春隔了一层儿,本就不能一意孤行地做主。
    凤姐忙看向在座的王夫人,笑道:“姑妈怎么看?好歹让我回我们太太去,别太耽误了工夫。若是允了,固然好,若是不答应,也好叫我们太太转告姨妈,请姨妈为王爷表兄另择佳人为妻。”凤姐现今夫婿争气,儿女双全,婆媳亲厚,家里上下都是自己掌管,最是风光无限的时候,对待王夫人也不如从前那般恭敬了。
    王夫人心中正想着西宁王府的人事,她常以国公府之名出去走动,自然熟知,正如凤姐说的,除却西宁王爷已有儿女这件事外,别的都无可挑剔。元春不能再耽搁下去了,做不得皇妃,做王妃也是极体面的,到时看谁还敢笑话他们家。
    想到这里,王夫人望着贾母,见贾母正静静地坐在上面,未曾露出丝毫神色,思忖片刻,道:“你略等等,老爷可巧今儿在家,我去问问,回来跟你说。”
    凤姐一想也有道理,便应了。
    王夫人起身向贾母告退,贾母摆摆手,让她自去,然后和史鼐夫人说话,有凤姐在一旁凑趣,自是其乐融融。
    因说起湘云,贾母嗔史鼐夫人道:“知道我想念云丫头,这回带她来,怎么不带衣裳铺盖一起?我好留她住些日子。在这里有姐妹相伴,你还担心什么?这样小的年纪,就带她出门去,不怕她得罪了人去?等大些才好。”
    史鼐夫人不置可否,道:“云丫头不小了,虚岁十一,只比探春小几个月罢了,再过一二年该说亲了,这时候不出门学些应酬交际的本事,还等什么时候?”
    凤姐正在吃茶,点头赞同道:“史太太说得极是,咱们这样的人家,正经学些这样的本事才好,现今外面说亲,哪个不瞧姑娘本身的应酬本事,有多少人脉好友呢?当世都讲究人脉,闺阁女儿们的手帕交,也算在其内,到那时,才能帮扶夫家。”
    史鼐夫人听了,不禁有些诧异,看向凤姐道:“怪道人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我看你现今比从前长进了许多,竟能说出这样的金玉良言来。”
    凤姐笑嘻嘻地道:“都是我们大爷教得好。”
    凤姐心中暗叹,嫁给牛耀祖几年,才知道该学的东西是什么,他们如此门第忌讳做什么,那时,她没少为当年只往贾家走动险些误了终身的事情后悔。
    史鼐夫人感慨道:“都知道你们大爷的好处,你也是个有福的孩子。”
    凤姐笑着点头称是,现今她已经弄得明白了,王夫人让自己嫁给贾琏压根儿没安好心,大房二房的嫌隙,她比别人更明白,若是当初自己嫁给贾琏,两房如何平衡,自己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做,偏心大房得罪姑妈,偏心二房得罪公婆丈夫,自己竟是两难的。因此每每想到此处,凤姐便觉冷汗淋漓,暗暗庆幸嫁给了牛耀祖,所以待王夫人不若从前。
    贾母皱了皱眉,有些可惜凤姐当日没能嫁进自己家门,这样爽利的性子是自己所好,但是对两人的话却不大在意,对史鼐夫人道:“你有心了,但是许多事也不是一蹴而就,留云丫头暂且住几日,改日再接她回去。”
    史鼐夫人正欲出口反对,忽见湘云从外面跑进来,笑嘻嘻地道:“婶娘,老祖宗这样想念我,婶娘就让我留下住几日罢。”
    湘云来到贾家,和宝玉等姐妹相见,如鱼得水,不似在史家还要做针线,累得很,因此私下央求宝玉请贾母替自己说话。宝玉本就和史湘云一处长大,恨不得日日都住在荣国府里,如何不依?因此立时便携着史湘云过来。不想在外面听到贾母和史鼐夫人的话,史湘云恐史鼐夫人再拒绝,按捺不住心中的焦虑,立时便出来说了这话。
    史鼐夫人看了看和湘云一起进来的宝玉,眉头一皱,道:“云丫头,你这是做什么?素日教导你的规矩,你都撇开了?哪家小姐像你这般?出去不让人笑话才怪!”
    湘云抱着贾母之臂不住摇晃,却不敢在史鼐夫人跟前露出自己想住在荣国府的心思。
    贾母反手搂着史湘云,对史鼐夫人笑道:“叫我们一老一小好生亲香几日,过几日你若不得闲来接她,我打发人送她回去。”
    史鼐夫人却不愿意,不管怎么说,史湘云已经十岁了,自己正在给她相看人家,哪里还能留在荣国府里和宝玉厮混?再没有人比史鼐夫人更明白宝玉的性子了,纵使有元春看着,可是元春正在说亲,又能看着几年?为了史家女儿的名声体面,她决不能让湘云留在荣国府,遂道:“眼瞅着就过年了,我们侯爷和三弟都在京城,让云丫头在府上过年算什么呢?传出去,倒叫人笑话我们史家满门,我还想着叫云丫头明日去她舅舅家呢。因此,还是让我带云丫头回去,横竖过年吃年酒,都是能相见的,并不急于一时。”
    湘云的舅妈是凤姐的姑妈,虽不如王夫人那般亲密,可是在王家女儿中,她嫁的人家仅次于自己三个嫡亲的姑妈,兼之她明白史鼐夫人的忧虑,笑道:“我看老太太就别强人所难了,说来,云妹妹的舅妈还是我的姑妈呢,我也是为了让我姑妈多收些礼!”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