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林如海重生 - 第91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贾母见史鼐夫人执意不应,只好暂且作罢,不再挽留湘云留下。
    湘云见贾母都不答应自己了,顿时大失所望,但是她原是极聪明的女子,自己在叔叔婶婶跟前过日子,并不敢流露出丝毫来,反倒是宝玉满脸失望,偏生他是个乖巧的孩子,不敢驳斥长辈之言,竟也没有说出一二句央求的话来。
    史鼐夫人暗暗松了一口气,心想牛耀祖倒是好本事,教得凤姐如此懂事,不知自己几时方能拗过史湘云的性子来。
    凤姐如何看不出史鼐夫人的想法,仅是一笑。她心里盘算着,王夫人虽然是自己嫡亲的姑妈,但和贾敏不和,必然不会引见自己,反倒是史家两位侯爷和林如海交好多年,又是贾敏嫡亲的表兄弟,贾敏来了京城,势必和史家太太们相见,到时候自己得了机缘,回去牛耀祖必然是极欢喜的,牛耀祖早就说了,最佩服的就是林如海。凤姐想着林如海当年中了状元,在文人里有极高的名气,和他们家交好,对牛耀祖有益无害,故早就想拜见贾敏了。
    却说王夫人到了梦坡斋,早有人通报过,清客小厮们尽皆退出,王夫人方扶着金钏的手款款而入。贾政正在看挂于墙上的一幅名家真迹,闻声转头,道:“有什么要紧事,来我这书房说?竟是快些说完,让我们继续赏鉴书画才是。”
    王夫人忙将凤姐的来意说了出来,又细细说明西宁王府的厉害。
    贾政沉默片刻,道:“你为元春之母,你做主便是。”
    王夫人一听,便知贾政心中对西宁王府这门亲事极满意,脸上不觉浮现出一点笑意,道:“既然如此,我就应了。”
    贾政点点头,王夫人方告退出去,回到贾母房中同凤姐一说,凤姐拍手道:“既然姑妈和姑丈都答应了,老太太也不反对,我就去回我们太太,过两日请了旨意来赐婚。”
    贾母和王夫人听了这话,方想起西宁王爷袭爵,婚事都是由上头做主,若是赐婚的话,乃是极大的体面,遂都笑着赞同。
    西宁太妃早就同西宁王爷说过此事,西宁王爷早就觊觎着贾代善留下的那么些旧部,可巧都在自己麾下,若是娶了元春,他们还能不服自己?故觉满意,西宁太妃从牛太太那里得了回信儿后,立即进宫请旨。
    长庆帝从俞皇后处听说后,冷笑一声,他能猜不出西宁王府的打算?不过贾赦现今老老实实地在家中带孙子,早就不和昔日老父旧部来往了,西宁王爷接手,亦动摇不了自己的根基,不妨且依他们,当即便命礼部下旨赐婚。
    消息传开,人人都道元春有造化,果然不负正月初一的生日。
    荣国府出了一位王妃,虽说是继妃,但以元春的身份能有这样体面尊贵的亲事,足让许多人羡慕不已,兼之贾家的根基尚在,忙都登门道贺。
    不说两家如何热闹,如何喜悦,却有一家气愤非常,乃是先西宁王妃的娘家。西宁王妃病逝尚不足一年,西宁王府就大张旗鼓地给西宁王爷续弦,又是请旨,又是提亲,鼓乐滔天,却没有告诉他们续弦何人,让他们如何心平气和地接受?
    按理,姑爷续弦,须得经岳家过目且同意,当年贾赦续弦,先前贾家挑的邢家大姑娘,不就是李家不同意,另外择了窦夫人?谁承想西宁王府竟半点没吐露,就先去请了旨。
    另有西宁王府的大公子和大姑娘兄妹二人尚守母孝,在家里披麻戴孝,茹素守制,今见府内里里外外张灯结彩,人来人往地道贺,不见半点清静,也不见因母亲病逝后谁有半点悲哀,心里亦是伤感不已,元春未曾进门,便已怨恨元春十二分了。
    贾敏忽闻此事,长叹一声,难道娘家养女儿都想着奇货可居不成?在深宫里的日子不好过,难道王府里的就好过了?哪朝哪代的异姓王不被上头忌惮?元春也是个才貌俱全的好女子,但愿她能平平安安罢。
    西宁王妃娘家和儿女想到的事情,贾敏也有所觉,虽然西宁王爷续弦乃是理所当然,但是妻丧,夫守一年,何必这样急不可耐?因而劝了贾母一回。
    贾母听了,登时醒悟,忙唤来官媒,往西宁王府说文定、成婚的日子推后些,又对外说想到西宁王妃逝世不足一年,敬重西宁王妃的为人,不敢在一年内办事云云,旁人见他们比西宁王府行事明白些,不由得赞誉一片。
    元春得知后,顿时冷汗淋漓,暗恼自己竟没想到西宁王爷丧妻尚未满一年。
    贾母对王夫人道:“你们还怨我疼敏儿,若不是她,咱们谁能想到这里来?到时候让元丫头在西宁王府如何立足?如何面对先西宁王妃留下的一双儿女?”
    虽说贾敏拒绝了贾母双玉联姻的提议,但是毕竟是嫡亲的骨肉,而且林家现今是蒸蒸日上之势,贾母自忖儿孙不争气,将来贾琏出仕还得靠林如海,焉能与之疏远,因此固然有失望之意,却无怨恨之心,待贾敏一如往常,在王夫人等人跟前亦不忘说贾敏的好处。
    王夫人拈着手里的念珠,恭敬地道:“老太太说得是,姑太太的好处,我也记在心里。”
    元春神色之间却尽是对贾敏的感激。
    贾母趁势说了几句,命人回林家的年礼时,再加厚三分,又叫人将早先预备的几件大毛氅衣送过去给贾敏母子。贾敏来的那日,贾母被贾敏驳斥得无言以对,事后就没想起早先预备的氅衣,到今日方送过去。
    贾敏收了礼,接到了大氅,心中微生暖意。
    她如今已经能确定自己厌恶贾家的由来,虽然仍旧想不起梦中所见,但每当眼前飘过一些琐碎画面,,慢慢地就拼凑出真相,想来黛玉曾经寄居在荣国府,未曾得到妥善照顾,除了贾母外,旁人定然都欺负过黛玉,因此她打算远着荣国府,只叙母女之情。
    年事忙过,已出正月。
    贾敏见娘家行事还算颇有章法,暗暗放下心来,径自料理林睿的聘礼。
    她来到京城不久,十月下旬就请官媒婆去曾家,两家商议,定下次年二月二十六的日子下聘,林睿今年十八岁,明年十九,不管恩科如何,都已是成亲时候,再不能耽搁了。
    曾净比林睿小三岁,明年十六岁,曾明夫妇再如何不舍,也不能久留她在闺阁中。
    因曾家并非大富,曾明又不曾做官,这些年游山玩水下来,花销不小,文德郡主便打发媒人来说只能给曾净陪嫁三四万的嫁妆,已是竭尽所能了,她知道林家百年基业,又是长子娶亲,下聘的礼单他们已经见了,极为丰厚,但是世人讲究门当户对的同时,也讲究聘礼和嫁妆相对,他们不愿让外人说自己家卖女儿与人,故而方有此意,请林家略减聘金数目。
    为了儿女,文德郡主也算是煞费苦心了,好在她本是郡主之尊,四五万的嫁妆虽不及林家嫁女所备,但在京城中亦是一二等的,并不会让女儿失了颜面。
    贾敏静静听完官媒婆代替文德郡主说的话,她如何不知曾明夫妇的苦心,不必官媒再来回奔波,当即就应了下来,不过她敬重曾家,心疼长子,聘礼还是原先预备的那些聘礼,只有聘金却从十万两减到了五万两银子,这样两家也就差不多了。
    贾敏豁达,自己嫁女尚且不舍,曾家亦是如此,他们抚养女儿十几年,即将进自己家门为林家延续香火,因此聘礼预备极多,谢曾明夫妇育得好女,以示敬意。这些聘礼聘金曾明夫妇完全都可以留下来,世人多是这般行事,聘礼聘金原本就是留给女家父母的,但是贾敏料想以他们夫妇的性子,必然都会放进曾净嫁妆里重新带回来。
    曾明和文德郡主从官媒婆处拿到贾敏重新拟定的礼单,除却聘礼外,五万两聘金,他们夫妇暗暗点头,如此一来,纵使自家给曾净预备的嫁妆还差些,但也无妨了。
    曾净听说后,对贾敏的善解人意又增添了三分感激。
    贾敏在打理聘礼的时候,也在清点黛玉的嫁妆,将来在京城定亲、出阁,因此嫁妆都带来了。清点到最后,贾敏不禁叹了一口气,自家给黛玉预备这么多的嫁妆,除了祖业外,占了家中的三成多,到时候俞家不得倾全家所有来下聘?
    林睿从外面回来,见贾敏愁眉苦脸,忙问其故。
    听贾敏说明后,林睿不禁莞尔道:“往日俞老夫人和咱们家这样亲密,还能不知道妹妹的嫁妆有多少?眼下家里只有恒儿一个,就算倾阖家所有,得了妹妹的嫁妆,他们也不会损失丝毫。何况那些聘金聘礼咱们家又不留下来,他们送来多少,到时候咱们还是给妹妹陪嫁过去,母亲何必如此忧愁?虽有一干人等讲究聘礼和嫁妆不相上下,可十之八、九的人都不如何在意,普天之下,嫁妆比聘礼丰厚的多着呢,不过是曾家讲究名声,他们家门第本就不如咱们,再在这上头不讲究,难免让人笑话,才请咱们删减聘礼罢了。”
    说完,林睿又续道:“母亲别因俞家只有俞老夫人和俞恒祖孙两个,就小觑了他们家,他们家之所以能出一位皇后,靠的乃是自家争气,几代下来,积攒的家业比咱们家还多,当年分家时,恒儿足足得了一半,只拿二三成出来,就和咱们给妹妹置办的嫁妆的相当了。”
    两家说定亲事后,俞家的事情俞恒并未瞒过林睿,也曾说过俞老太太已经在打点聘礼的数目了,据林睿从俞恒口中所知,不下于他们家给黛玉预备的嫁妆。
    因此,得知贾敏的担忧时,林睿暗暗好笑,忙说明厉害。
    贾敏嗔道:“你知道什么?如此一来,难免惹人眼,说咱们家的女儿也太尊贵了些,竟要夫家拿所有的家业来下聘。若真有人这么说,将来我那些孙女儿如何出阁?”
    林睿脸上不禁一红,道:“母亲说到哪里去了?什么孙女儿?儿子还没成亲呢,母亲想得太长远了些。何况,我先前早就说了,世间嫁妆比聘礼丰厚的极多,不独咱们家,谁会在意?只会说咱们家看重妹妹。咱们又不偷不抢,惹眼怕什么?谁家女儿出嫁不是十里红妆?嫁妆原是女孩儿们在夫家的根本,自然是越多越好,别人越羡慕,咱们越有体面。且瞧瞧顾家前儿向苏家下聘的场面就知道了,有苏家妹妹珠玉在前,妹妹算不得太过扎眼。”
    贾敏听了他的话,垂头一想,颇有几分道理,当初给黛玉预备嫁妆时,若不是今日曾家请求删减聘礼,她如何能想到俞家下聘的事情来?因此便笑道:“我倒忘了妙儿,妙儿的嫁妆比你妹妹的多一两倍不止呢!”
    苏黎夫妇二人年过半百,只有妙玉一个女儿,常说自己百年之后,妙玉若在室,只得一半家业,若是出阁,半点不得,因此索性将七八成的家业清点一番,都给妙玉做嫁妆了,足足有二三百万之巨,但因他们家古玩珍藏和字画孤本居多,到时候又有压箱银子,倒不大显,亦不会引人注目,只是商铺田庄数目极多,难免要招惹人羡慕嫉妒了。
    不过苏黎向来我行我素,现今他是长庆帝跟前的心腹重臣,别人即使羡慕,又能如何?苏家也是百年世家,传到苏黎,又是承继两房宗祧,他愿意给妙玉准备这么多嫁妆,谁也挑不出不是来,毕竟苏黎还没死,自己的家业自己做主。
    顾家听说后,顾越和顾太太夫妇两个真真是急得头发都白了,就是把他们家所有的东西都拿来做聘礼,也无法和苏家相当。最后,顾越亲自做主,除了祭田祖宅外,余者家业一分为二,拿了属于顾适的那一半做聘礼,饶是如此,也远不如苏家给妙玉准备的嫁妆。他们自家事外人不知,何况顾迅和沈氏夫妇二人成婚多年,都是善解人意的人,分产不分家,又不对外宣扬,便没反对,因此下聘时当真是轰动京城。
    他们下聘时,正是十月下旬,彼时贾敏和林睿已经进京,都是亲眼见到的。
    因顾适的年纪不轻了,因此妙玉和顾适成婚的日子定在二月初六,出阁的前一日晒嫁妆,贾敏过去给她添妆,满院满屋满厅皆是满满当当的嫁妆,几乎耀花了所有人的眼睛。
    虽然贾敏觉得黛玉的嫁妆足够令人惊骇了,但是见到妙玉的嫁妆,觉得仍旧颇有不如。
    除了羊酒糖饼等,顾家送的聘礼聘金都放在嫁妆中了,随着妙玉陪嫁到顾家,再加上苏黎夫妇给妙玉预备的嫁妆,几百抬都不止,那边头一抬进了顾家大门,这边的嫁妆还没运出去一半,用十里红妆来形容再贴切不过的了。铺设在顾家,挤得顾家连立足之地都没有了,若说先前顾家族中还有人反对当时下聘的数目,见到妙玉的嫁妆,也只有服气二字。
    时下讲究嫁妆越多越好,女儿嫁妆丰厚,过去不会受气,能挺直腰杆子在夫家过日子,不花夫家一分一毫,不受夫家怠慢,因此并不限制嫁妆的抬数,即使妙玉的嫁妆远较当年俞皇后出阁时为多,仍旧不算违制,乃因一件家具就是一抬,一箱衣服亦算一抬,妙玉的嫁妆包罗万象,单是起头的瓦片土坯就是几十抬,能不叫人羡慕?
    苏家给妙玉的最后一抬嫁妆是苏黎给自己夫妇预备棺材时挑的好板和寿衣,棺材板比薛家当年孝敬长庆帝仍旧存放在店中的樯木亦不遑多让,千金难买。对此,顾家更是对妙玉满意到了十二分。念嫁妆的人嗓子都哑了,连换了三个人,仍未念完。
    苏太太丝毫不在意顾家又怎么请人念嫁妆,又怎么铺设嫁妆与人看,横竖眼前嫁妆尚未送完,亲友亦在添妆,她看了看贾敏给妙玉的添妆,绸缎头面字画古玩一应俱全,极为厚重,遂笑对贾敏道:“你也太破费了。”
    贾敏不以为意,笑道:“妙儿也是我看着长大的,和我女儿没什么不同,她出门子,我怎能吝啬?给一点子东西算什么?再说了,明儿我嫁女儿,难道你就不给了?我这是特特来讨你们的欢喜,好等我女儿出阁时,你也大方些。”
    说得众人都笑了起来。
    苏太太道:“你放心,你女儿也是我的女儿,往年通信时,她们姊妹两个的书信比咱们都多些,她出门子时,我也给她预备一份嫁妆。”
    贾敏听了这话,忙道:“哪能如此?”
    苏太太笑道:“我是黛玉的干妈,当年你给孝敬王妃预备了嫁妆,到我,我怎么就不能给我的干女儿预备嫁妆了?横竖妙儿已经出阁,家里剩下的这些留着,将来都得进国库,倒不如给了女儿做嫁妆,让她添些底气,日后姐妹两个相互扶持,比什么都强。”他们家只剩二成家业,但也有数十万之巨,等自己和苏黎不在了,又没有族人,都得上缴朝廷。
    贾敏自然知晓没有儿子承继香火的苦痛,不由得深为叹息,亏得苏黎秉性豁达风流,本心坚定,不然苏太太哪有今日的清净日子可过。
    因贾敏说起自己的女儿,又听苏太太说自己的干女儿,旁人好奇非常,难免问起黛玉来,想起苏黎和林如海的官职,心里暗自盘算求娶黛玉后所得的好处,道:“林太太进京也有几个月了,怎么不带女公子出来走动?叫咱们见见才好。”
    有人开口先问,再问的人就多了。
    贾敏哪能看不出他们的打算,将那日在荣国府回答众人的话重复出来,笑道:“我们老爷调任的旨意初二就由礼部尚书带人送去江南,等我们老爷和新任的盐课御史交接完公务,便带她进京,顶多再过两三个月,你们就能见到我女儿了。”
    如贾敏所言,二月初二长乾帝下旨调任林如海进京,派遣了自己的心腹重臣去扬州做盐运使,他看中的便是那位官员和林如海一样的品格,家资饶富,不致为金钱所缚。不过长庆帝知道世间只有一位林如海,所以没打算让那位官员连任。
    苏太太亦知缘由,笑问道:“算来,玉儿虚岁十二了罢?”
    贾敏点了点头,再过几日就是黛玉的生日了,过完生日,可不就是虚岁十二了,正是该议亲的时候。黛玉周岁时因得太上皇赏赐,后来又得太上皇召见过,长庆帝登基时又是花朝节,谁不清楚黛玉的生日就是二月十二。
    立时便有人问道:“可定了人家不曾?”林如海高升在即,本就虚衔一品,回京后少不得就是如此,一二品大员的嫡长女,谁不惦记着?
    贾敏笑道:“正在说呢,等我们老爷进京,大约也有眉目了。”
    黛玉已经到了年纪,为防旁人和贾母那般开口提亲,贾敏索性趁着今日人多,故意透露出来,众人听了,便知他们家看好了人家,顿时十分失望。
    苏太太却是知道林家已经定了俞恒,亦觉得不错,暗暗打算该给黛玉预备什么做嫁妆,不等给妙玉的嫁妆的运完,众人便移步到妙玉房中,妙玉穿着大红衫裙,仪容清丽,仪态万方,虽掩不住眉宇间的傲气,却天然一段芙蓉秀色,让人自然心折。
    贾敏拉着妙玉说话,妙玉不禁羞涩起来,慢慢地回答。
    妙玉本是她在空门的法名,但是她性格与人不同,自觉妙玉比苏妙、青玉二字更好,又不愿忘记自己曾跟着灵台师父的几年时光,故仍唤妙玉,和黛玉相对。
    次日乃是正日,苏家外接官客,内接堂客,热闹不已。
    贾敏早早就过来,林睿则去了顾家,顾适迎亲时,他是催妆郎,林智亦在顾家,独贾敏来了苏家。今日来客比昨日多,昨日添妆时来的都是亲友,今日出阁的正日,不独亲友,许多同僚也都来了,谁都知道苏黎和长庆帝在书画上十分契合,不独君臣二字可以形容的了。
    史鼐夫人也来了,见到贾敏,自是无限欢喜,凤姐早慕贾敏的本事,忙请史鼐夫人引见她拜会。史鼐夫人心想凤姐颇解世事,不似贾家那般行事无理,自然乐意。
    贾敏听过凤姐为人,想起林如海虽然不喜牛继宗,对牛耀祖倒颇多赞誉,见了凤姐,自然也没有冷漠相对,又有叶停的夫人小王氏也到了,相见时,更有许多的话说,其中有凤姐插科打诨,厅中人等都笑得合不拢嘴。
    小王氏对贾敏道:“听说今儿霍郡主也要来。”
    霍灿的名声并不好,但是时隔将近二十年,许多人对往事已经淡忘了,如今杨家势力虽不如以往,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京城中还是首屈一指。不过霍灿当年行事不妥,至今没有郡主的封号,人称郡主,只因为她是南安王府嫡亲的长女罢了。
    贾敏听了这个消息,顿时一怔,皱眉道:“她来做什么?”贾敏一生顺遂,早把当年的事情忘记了,偏生霍灿却不放过,知道自己来苏家,竟也来了。
    小王氏脸上闪过一丝嘲讽,说道:“听说你来,她就来了。旧年杨大人进京,霍郡主因产育,故今年方进京,是以你进京几个月了都没见到她。”因叶停的缘故,小王氏对南安王府的事情所知甚多。杨昊既进京,作为嫡三子媳妇的霍灿自然也要进京,不过是耽搁了。
    一语未了,便听人说霍郡主到了。
    霍灿并非独自前来,杨茹虽在扬州被几家闺秀所排斥,但是回到京城后,却是如鱼得水,霍灿多年不在京城,许多人事不知,杨太太因先前和林家说亲不得,暗记在心,兼之杨茹虽不知往事,却拗不过霍灿,母女二人只得陪霍灿一起过来。年轻人还罢了,在场的年长者但凡知道当年那一段往事的,听到这声通报,不约而同地看向贾敏。
    苏太太眉头一皱,她和贾敏交好,不喜霍灿为人,但今日是妙玉大喜的日子,客至,又不好拒之门外,只得前去迎了进来。
    见到霍灿本人后,贾敏暗暗吃了一惊,这是当年张狂骄纵的霍灿?哪有昔年的半分美貌?虽然她比自己年轻许多岁,但是此时看起来却比自己苍老了许多。而且贾敏并没有错过霍灿眼中闪过的一抹怨毒之色,看来过了这么多年,她还是没有放下。
    ☆、第076章:
    看贾敏端坐上面,盛装艳服,朱颜绿鬓,竟没有半点苍老之态,反较同龄之人更显年轻,瞧来不过三十来岁的模样,霍灿不由得又羡又妒,恨不得吃了贾敏。
    霍灿今年距四十岁尚有几年,按其富贵尊荣,又多年住在四季如春之地,不经历风霜,本应保养得当,风韵犹存才是,偏生她性子暴躁,三天两头地和丈夫吵闹,兼之自恃出身南安王府,上不敬公婆兄嫂,下与叔姑争锋,用心太过,产后又不曾好生保养,渐觉苍老。
    前年霍灿的公公杨昊调任进京,恰逢霍灿坐胎,怀相不好,只能留在云南静养。霍灿不愿孤身一人,拘着丈夫陪自己留下,长子长女都随着杨昊的夫人进京。当年霍灿平安生下幺儿,不想产后恶露不断,将养了一年多才渐渐痊愈。她本不是静得下心的人,素厌丈夫,亦不喜儿女,此时没有公婆兄嫂照看孩子,她和丈夫不经心,区区一场风寒便夺走了幺儿之命,饶是霍灿不在意儿女,也忍不住痛哭不已,遂旧疾复发,至今年方进得京城。
    霍灿未嫁得良人,又屡遭劫难,思及人说林如海如何步步高升,贾敏如何夫贵妻荣,林家如何儿女双全,遂将一腔怨恨都移到了贾敏身上,故初回京都,不及收拾行李物事,闻得苏家嫁女,令杨旭太太和杨茹陪她过来。霍灿初回京城,并没有帖子,不能独自前来。
    贾敏神色自若,并不把霍灿的到来放在心上,当年只需自己轻轻几句话,南安王府便迫不及待地送霍灿离京,如今林如海风头正盛,长庆帝登基后闻得霍灿行事肆无忌惮,打死人命,平民、奴婢兼而有之,遂下旨削其郡主之位,自己还怕霍灿什么?即使南安王府仍旧掌管着西海沿子的兵权,但为帝王所忌,眼看着是不长久的。
    相比较霍灿而言,贾敏落落大方,坦然而坐,并没有半点追究往事的迹象,亦未流露出对霍灿的不满,众人见了,暗暗赞叹一声,好气度。
    然而到如今霍灿仍旧不懂得何谓尊卑,她总是觉得自己是郡主之尊,因此不肯对人低头,见贾敏坐在上头,冷笑一声,道:“好大的款儿,见人来了,也不知道问一声好。”在她眼里,贾敏不过还是当年未有品级的妇人。
    众人听了这话,顿时目瞪口呆。
    大家如今称她一声霍郡主,不过是瞧在南安王府的面子情分上,正经论起来,只能称之为杨三奶奶,在场的公侯应袭诰命人等一多半的品级都在她之上,她竟然用这样的语气来说贾敏?怪道贾敏自顾自地和史鼐夫人、小王氏、凤姐等人说话,正眼都不看霍灿一眼。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