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旌旗 - 第192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李重的心目中,对付这种弩手很简单,重甲步兵可以了,可李重军中并没有重甲步兵这个编制。原因就是重步兵太费钱,不光装备费钱,兵卒为了能承担重甲的重量,必须要体格魁梧,还要一天吃好几顿饭,打仗的时候还要吃肉才可以,比骑兵都费钱。
    重骑兵也可以对付连弩,不过重骑兵更费钱,现在重骑兵这个编制,也就曹操手里还有千把人。
    有必要的话,李重倒也不是养不起重步兵和重骑兵,不过时间也来不及了,李重只能采用周瑜所说的办法,用大量的弓箭手御敌了。
    而弓箭手的缺点就是只能防守,不能进攻。
    就在周瑜和李重商议的差不多了的时候,赵云也带着断后部队回到军营,自己来到李重的营帐复命。
    一见到赵云,李重就非常关切的问道:“子龙,听公瑾说你受伤了,可曾找过随军郎中诊治,嗯……对了……华佗有几个徒弟也在军中,待会仔细检查一下。”
    赵云急忙谢道:“多谢主公关切,赵云只是一时不慎,中了两箭而已,也没伤在要紧之处,不出三五天,即可痊愈。”
    “子龙坐吧……想来还没用过晚饭,就在我这里吃一口吧。”说罢,李重大声说道:“来人,给子龙将军备些酒食来。”
    就在这时,一直沉思的马均忽然站起身来,摇头叹了口气。
    周瑜心里顿时一沉,当然,他也知道,让马均拿着一根箭杆就仿制连弩,实在是有些强人所难,但周瑜还是不死心的问道:“那个……马先生,看出什么名堂没有?”
    马均低声道:“那个连弩具体有多大,什么样子?”
    周瑜看了看赵云,赵云一笑,接口道:“长约二尺,看样子很重,别的就不清楚了。”
    赵云已经是距离连弩最近的了,他看不清,别人更看不清了。
    听了赵云的话,马均这才摇了摇头,说道:“略显笨重啊,如果让马均来制造发射这么大弩箭的连弩,绝对不用那么笨重,哼哼……能发生十只弩箭的连弩……那也叫连弩吗?让马均来做的话,最少要发射五十支!”
    (蜘蛛也不相信有人能看见弩杆就能改进连弩,但书上就是这么写的,想来马均以前对弓弩就有过研究。)
    尼玛!周瑜气得差点一口血喷出来,马均你会做连弩还摇头叹气干什么?
    马均这里还在自我吹嘘,李重、周瑜、赵云三人却已经目瞪口呆了,李重还好一些,算是“见多识广”之辈,周瑜和赵云两个乡巴佬却已经不知道马均在说什么了,满脑子都是这句话:能发生十只弩箭的连弩……那也叫连弩吗?让马均来做的话,最少要发射五十支!
    片刻之后,三个人清醒过来,没等李重发话,周瑜立即问道:“马先生,那你快做出一个样品来,好让军中的工匠赶制啊!”
    马均闻言皱了皱眉,捏着指头算计一下,摇头道:“不行……”
    “为什么?”三个急切的声音同时响起。
    马均眨了眨眼睛,说道:“因为我正在研究投石机,没工夫做这种小东西。”
    “噗……”
    “噗……”
    “噗……”
    第四百一十三章你来我往话宛城
    雅安安好!为雅安祈祷,神州到底怎么了?多灾多难啊!
    李重和周瑜赵云三人软磨硬泡,也没能让马均改变主意着手制作连弩,对付这种科研疯子,谁也没有办法,最后李重被逼无奈,只好出了一个下策,只要马均能在三天之内拿出连弩的样品,那这个连弩就叫马均连弩了。
    古人对名声的重视出乎李重意料,马均立即就答应下来,屁颠屁颠的回去搞研发了。
    到了第二天中午,刘备的军队姗姗来迟,李重想了一下,还是派魏延带领五千兵卒前去试探一下,看看周瑜口中的连弩成色如何。
    当然,李重也一再提醒魏延,一定要多带盾牌手,魏延点头应是,五千兵卒足足带了三千盾牌手,雄赳赳杀向刘备的军队。
    李重领着一众将领站在高台之上,目不转睛的观察战况,结果和周瑜预料的一样,刘备用精锐步兵开路,撬开魏延的军阵,然后就是一连串的连弩射杀,射的魏延抱头鼠窜,狼狈不堪。
    想要派大军接应魏延,石城之内的张飞却带兵出城,做出两向夹击之势,李重无奈之下,只等命令魏延撤军,眼睁睁的看着刘备进入石城。
    反正马均答应了,三天以后就能拿出连弩的样品来,李重也不着急攻城了,转而开始准备木料,胶漆等物,只等马均成功的消息了。
    就在这时,曹操的使者到了,来人是崔琰,现居尚书一职。
    李重对崔琰这个人很感兴趣,原因是这样的,崔琰这个人长得声姿高扬,眉目疏朗,是个难得一见的美男子。
    和李重一样,曹操也对北方游牧民族频加征讨,所以这些少数名族很害怕曹操,有一次匈奴的使者带着大量的钱财来求见曹操,前来拜山,曹操就让崔琰代替自己接待使者,自己带着钢刀,站在崔琰身边装作护卫。
    接见完毕后,曹操派间谍去问匈奴使者印象如何。使者不假思索地说:“魏王俊美,丰采高雅,而榻侧捉(握、提之意)刀的那个人气度威严,非常人可及,是为真英雄也!”
    后来,人们便将代替别人做事称为“捉刀”,而用得最多的是谓代人作文,如“捉刀代笔”,代人捉刀的成语由此而来!
    当然了,曹操并没有对眼光卓绝的匈奴使者玩什么惺惺相惜,小说的情节是不会出现在历史里的,曹操将匈奴使者干净利落的一刀砍了,了却后患。
    见到崔琰之后,李重觉得崔琰长得果真不错,比周瑜还有范。不过李重也知道,崔琰早晚会死在曹操手里的。
    崔琰一见到李重,就躬身施礼,说道:“下官崔琰见过赵王。”
    李重心中暗笑一声,崔琰只是自称下官,而不是外臣,看来还是对汉王朝心怀顾念的,估计曹操篡位的时候,崔琰能给曹操带来一些麻烦。
    想到这里,李重顿时高兴起来,连带着对崔琰的语气也亲热了许多:“崔尚书一路辛苦了,却不知道有何事赐教本王呢?”
    崔琰也没想到李重的态度居然这么好,本来他那句“下官”是想刺激一下李重的,没想到却一拳打在棉花上,定了定神,崔琰朗声道:“逆贼刘备……魏王与赵王合力击之,实为天下之幸也,然关羽败走许昌,太史慈将军和曹仁将军都有功劳,为何太史慈却独占许昌、宛城二县,让魏王空费军力呢?”
    前面都是废话,刘备是不是逆贼崔琰也不在乎,他就是个传话的,具体就是谴责一下李重,吃独食是不对的,小心和你兵戎相见啊!
    对于这种情况李重早有预料,在李重的设想里,为了维持和曹操的盟友关系,宛城是可以送给曹操的。
    当然了,李重也不会上杆子奉送宛城,矜持一下还是应该的,所以李重犹豫了一下,这才慢慢说道:“周瑜,你给崔尚书解释一下。”
    周瑜很是擅长双簧表演,闻言立即说道:“崔尚书此言差矣,刘备作乱,不听王命,奉天之之命(这是胡扯),我家主公与魏王共同讨伐刘备,皆出兵出力,但众所周知,我家主公出动了二十余万大军,耗费粮草无数,损耗远超于魏王。但是,魏王却占据整个益州之地,还进取荆州,占据夷陵,对不对?”
    看到崔琰点头称是,周瑜提高声音,愤愤道:“你还知道,可我家主公呢,只占据吴郡,会稽两郡之地,还损兵折将,就在昨天,刘备就杀伤了我近万兵卒,魏王还不满足吗?还要跟我们抢夺宛城、许昌,魏王的胃口也太大了吧!”
    说到这里,周瑜冷笑一声,狠狠地瞪了崔琰一眼。
    崔琰一时间有些发懵,他对军事上几乎一窍不通,根本挑不出周瑜言辞的破绽来,他不明白,渡过长江和没渡过长江天差地别。
    所以崔琰想了半天,这才找出一个借口来:“大都督,你这话就有些夸张了吧,赵王不是也占据了豫州之地吗?”
    周瑜嗤笑一声,说道:“豫州本来就是四战之地,我家主公一直和逆贼刘备争夺,怎么能算在其中呢,再说了,益州有多大,崔尚书不会不知道吧?”
    崔琰顿时语塞,不知道说什么好了,良久才唯唯道:“这个……这个……崔琰就不清楚了,崔琰只是依照魏王的吩咐行事,具体的情况,在下一概不知。”
    见到气氛有些尴尬,李重知道,现在该自己打圆场了,干咳了一声,李重慢慢说道:“公瑾需要为难崔尚书,本王认为,崔尚书也不通军事,难以理解我军的难处,这样吧,崔尚书再给魏王去一封书信,解释一下如何?”
    事到如今崔琰还能说什么,只得点头答应下来。
    李重派人领崔琰休息,等到崔琰下去,李重这才和周瑜大笑起来。
    其实李重和周瑜在这里推诿崔琰,主要是想看看曹操的底线是什么,万一不用让出宛城了呢,再说,能拖延几个月的时间,对李重来说,还是很有利的。
    先不提石城的战况,崔琰回到寝帐,就挥挥洒洒给曹操写了一封书信,详细描述了李重的周瑜的言辞态度。
    曹操接到书信之后,无奈的叹了口气,曹操能看得出来,李重和周瑜的态度并不坚决,但是,由于崔琰不通军事,难以在言辞上占据上风,让李重吐出口肉来。当然了,曹操早晚会松口的,可对于曹操来说也是一样的,今早占据宛城,就多一点发展的时间,再过一两个月,太史慈就要把宛城搬空了。
    必须要说明的是,也有不少文武提议直接攻打宛城和许昌,不过这个提议当时就被曹操否决了。
    曹操相信,只要自己动兵的话,太史慈一定会弃守宛城,将兵力集中到许昌的,可这样一来,自己和李重的同盟关系就算到头了。
    太史慈一旦将兵力聚集到许昌,手下的兵卒能达到三道四万人,想要攻克许昌,就变得非常困难了,失败也是很有可能的,与其说攻打一个很难得手的许昌,还不如借着李重攻打石城的机会,再次攻打兵力空虚的江陵呢。
    而且李重一旦在采石矶战场取得胜利,刘备的荆州就门户大开,兵力会更加捉襟见肘,攻打江陵的难度会进一步降低。
    李重能打过刘备吗?曹操不敢保证,但曹操敢保证一点,就是李重不能赢,也不会输给刘备的。
    这不是智力问题,而是实力问题。
    所以说攻打许昌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可让崔琰和周瑜、李重扯皮,真有点难为崔琰了,但曹操也没办法,通晓军事的人才曹操也有,荀攸、司马懿、法正都可以胜任这个角色,可是这些人手中都有一滩事呢!还不如把保皇党崔琰派出去,乐得个耳根清净呢。
    所以曹操有写了一封书信给崔琰,把具体形式分析了一遍,并且告诉崔琰,谈判的底线就是将宛城拿到手。
    等到崔琰拿到曹操的军令,就已经是一个月之后的事情了,这次李重到没跟曹操扯皮,直接给出了底线:让出宛城可以,让夏侯惇出兵江陵吧,不用攻打,出兵三万装装样子就可以了。
    曹操欣然同意,反正江南已经秋收了,人手充裕,不就是三万军队吗,直接让民夫出征就行了,反正输赢对于夏侯惇来说都无所谓,光装样子,不打仗的话,浪费不了多少粮食,还能顺道劫掠一番。
    当然了,如果关羽出现什么疏忽的话,曹操也不介意假戏真做的。
    看一看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都发生了什么吧,其实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基本上没出现什么激烈的攻城场面。
    原因很简单,伟大的发明家、科研疯子、马均博士,终于改进了投石机,同时拿出连弩的样品,李重正忙着给基地升级呢,哪有时间和刘备对掐。
    与此同时,石城之内的刘备也没闲着,同样忙着给弩兵升级,但是,在这一点上,刘备却吃了大亏。
    刘备在石城之内,所以在物资的储存上,刘备是无论如何也比不上李重的。虽然胶漆、牛筋、翎羽等物能从水路运送,但是木材不行,城内能有多少木材储存,水路运送木材也行不通的。沉重的木料需要很多人手运送,那是等着让李重的骑兵伏击的找死行为。
    周末了,多更一章,求求订阅啥的。
    可是,听说还要停电,傻x电业局,还准备多写点呢!
    第四百一十四章连弩之间的对决
    二十天以前,石城之外的一个小山丘上,李重带领手下的文武汇集在一起,检阅马均的发明成果,先试射的就是连弩。
    马均设计出来的连弩要比诸葛亮设计的小上一下,一个人就可以很轻松的端起来使用,赵云平端着马均连弩,对准六七十步开外的靶子扣动悬刀,随着弩弦颤动,一支支弩箭离匣而出,向箭靶飞射而去。
    “噗噗噗……”一连串的轻响过后,箭靶上留下五支弩箭。
    自然有兵卒跑过去将箭靶拿回来给众人观看,众人全都为拢过来,查看弩箭的威力。和诸葛连弩比起来,马均连弩在杀伤力上,显然要更胜一筹,弩箭直接穿透了一侧铠甲,插入稻草做的箭靶之中,深达数寸。
    诸葛连弩的连弩就差一些了,在五十步的距离才能造成杀伤,也就是说,两者有着十步到二十步的射程差距,这个差距已经可以弥补城墙的高差了。
    不过马均也没有设计能发射五十根弩箭的连弩,不是马均没能力,而是那样的连弩太过笨重,兵卒持握起来太耗费体力,导致射击精度不够。
    不过这种五十发的连弩也有用处,可以安装在城墙上,当做固定火力使用,只是现在李重是攻城一方,所以先不赶制而已。
    既然连弩研制成功,自然要抓紧时间制造了,这一次李重终于显示出穿越者的能力了,流水作业李重还是懂的,将大约的步骤讲述一遍,剩下的交给专业人士就行了。最后李重还提出一个意见,问问马均能不能将连弩的弩匣和弩身分开安装,简单说,就是把弩匣当成弹夹使用。
    这个想法让马均登时对李重另眼相看了,高呼李重是工匠天才,并且言辞恳求李重和他一起研究各种机械物件。
    这个恳求实在是不着调,李重又不是明熹宗!
    检验完连弩,就要看投石机的效果了,马均对投石机的改造倒称不上改造,而是研究出来一种新式的投石机——轮转式连续抛石车。
    这种投石机的构造是一个绕轴转动的大木轮,在轮子的边缘用绳子拴上几十块大石头,然后用机械带动木轮快速旋转,轮上悬着的石头也跟着一起旋转,等旋转速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切断系石的绳索,石块就会连续不断地发射出去攻击敌人的城楼,使敌方来不及防御,简单说,就是单发改成连发。
    众人用几十块砖瓦做试验,结果砖瓦被连续抛出数百步之远,换做石块就差上一些了,勉强能投掷出去百十余步。
    为了提高射程,李重将轮转的石头数量减少,改为六块,终于达到了原先的效果。
    经过二十余天的准备,攻城的器械准备的差不多了,李重立即将崔琰打发回去,发动攻城大战。
    八月初,李重的大军齐聚在石城东门之外,准备布置投石机等攻城器械,
    很自然的,信心爆棚的刘备派出一支三千人的军队,由王平率领出城迎战,原因么,就是刘备认为,守城哪有不劫寨的,原先是没能力,现在可以把弩兵当做骑兵用了。李重立即派出军队营地,同样李重也派出了三千军队,一千骑兵、一千盾兵、一千连弩兵。
    由于李重派出的军队兵种复杂,所以负责指挥的还是周瑜。
    双方列开阵势,各自向前推进,双方都把步兵排在前面,弩兵随后,处在保护之下,区别就是周瑜的军队有骑兵护住两翼,攻击力更强一些。
    在战鼓声中,双方的兵卒不断地调整者步伐,让阵型保持整齐。
    两方的军队逐渐接近到一百步的距离,盾牌手举起盾牌,弩兵也都将连弩端了起来,战事一触即发!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